1. 红色教育

      刘少奇曾改名“刘卫黄”,原来是表达了这个志向

      作者:刘少奇同志纪念馆2018-03-23 20:25:38 来源:刘少奇同志纪念馆

          (1/7)

          (2/7)

          (3/7)

          (4/7)

          (5/7)

          (6/7)

          (7/7)

         大型史诗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目前正在刘少奇故里花明楼影视基地紧张拍摄,电视剧预计将于3月底杀青,预期今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播出。

        3月20日,小编来到剧组拍摄现场,带你提前体验刘少奇少年求学时的场景。

        当时宁乡县水平最高的学校就是设在县城的玉潭学校。刘少奇虽然读过几年私塾,但私塾是没有毕业文凭的。于是他在西山冲芳储乡小学学习了半年,获得了初等小学的毕业文凭。1913年夏天,刘少奇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玉潭学校的入学考试,顺利进入这所他向往已久的学府。

        刘少奇在玉潭学校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是参加声讨袁世凯卖国罪行的爱国斗争。1915年1月,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了“二十一条”,企图将中国的大片领土和政治、经济、军事的命脉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袁世凯迫于全国人民的舆论压力,与日方交涉了几个月,但在谈判中屡屡退让。5月,袁世凯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中国大量主权被出卖。消息传开,举国激愤。各地爱国群众纷纷举行游行示威,以各种形式提出抗议,商人罢市、学校罢课,爱国浪潮席卷全国。

        在宁乡,刘少奇和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当即刺破手指,写下“誓雪国耻,毋忘国耻”的血书。他们走出校门,在县城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玉潭学校师生们率先举行罢课游行,宁乡第一女校、崇实学校等积极响应,加入到爱国游行当中。刘少奇是这次“排日反袁”爱国学潮中的骨干分子。他胸前挂着“毋忘国耻”的牌子,走在班级游行队伍的前列,带领大家一遍遍地高呼“打倒卖国贼”“坚决取消无理的‘二十一条’”等口号。游行活动持续了好几天。

        刘少奇和同学们还到县城闹市街头演讲,向群众宣传爱国救国的思想。他们组成抵制日货小组,到县城商店推行国货,劝导商人不要卖日本货,并同工商界的爱国群众一起将收缴来的日本产品检查封存。那时的刘少奇不满十七岁,经历了这场群众性运动,他的爱国情怀更加强烈,也更加坚定了救国救民的信念。

        刘少奇出生时,父母按刘氏家族谱系排列,给他取名绍选,字渭璜,意思是渭水之璜。从读私塾开始到玉潭学校,他登记的名字都是“刘渭璜”。参加完声讨袁世凯的斗争后,他将自己的名字“渭璜”按谐音改为“卫黄”,表达了保卫炎黄子孙、振兴中华民族的志向。他把课本、书籍、笔记本封面上的名字都重新用毛笔写上“刘卫黄”,并刻了一枚“刘卫黄”的印章。立志改名,展示了刘少奇的政治抱负。在他的求学过程中,他曾写过一首诗:“小树两边栽,浓荫绿上阶。他年成大树,便是栋梁材。”刘少奇志存高远,并在以后的日子里为理想而不懈努力。







      thread
      Processed in 0.078(s)   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1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