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讯前哨

      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发展路线嬗变逻辑与走向

      作者:石杰2021-07-07 08:52:13 来源:红心伟业

        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发展路线嬗变逻辑与走向

        石 杰


        【提 要】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题,发展仍是党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伟大历程和成就表明,党的发展路线嬗变的逻辑与走向,即从“不争论”、“不折腾”到“不回避”的时代意涵,反映出改革开放必然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和深化成熟的过程。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党的发展路线正朝着更加重视质量、效益、创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不争论 不折腾 不回避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伟大历程和成就深刻昭示我们,国家要发展就必须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决定当代中国命运,才能科学可持续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三十多年以来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与教训都表明,党的发展路线嬗变的逻辑走向,也反映出改革开放必然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和深化成熟的过程,党的发展路线内涵也随之不断地拓展和深化。


        一、先解决“温饱”问题,邓小平提出“不争论”


        1992年岁首,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提出了著名的“不争论”主张,并明确赋予了这个重要主张的具体含义:“在改革开放中不争论,就是要求我们争取时间干,因为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只有凝聚改革共识,不争论,大胆的试,大胆的闯,才能顺利地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其时代意涵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分不开。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起点。首先遇到的是意识形态上的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这个争论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道路上的拦路虎。而“不争论”则成了改革不动摇的有力保障,且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很少受意识形态干扰的国内国际思想舆论氛围和政治环境,更让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新贡献。


        当时突出强调发展经济,主要是基于首先要解决老百姓温饱基本生存问题的初级阶段。需要果断摒弃过去那种以群众运动方式解决党内和人民内部思想矛盾的做法,领导全党全国人民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践证明,正是邓小平同志在这个问题上的鲜明和坚定态度,我们党才真正牢固树立起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的基本认识。全党全国人民对经济发展具有这样的热情和执著追求,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主要特色,这也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取得阶段性成功的首要原因。


        二、要制止“乱发展”问题,胡锦涛提出“不折腾”


        2008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指出:“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不折腾”一语出口,举国称然。


        其时代意涵是当时我国已从解决温饱问题的生存阶段,进入到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重点的进步阶段。表明这一阶段的历史性提升,既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成果,也是对新阶段改革的目标和方略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经济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方式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贫富差距拉大、腐败现象蔓延、社会分配不公等社会经济问题已开始成为影响我们发展的全局性问题,需要我党从战略全局的高度上加以思考和解决,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不折腾”体现了我党贯彻执行走社会主义特色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坚定性与实践性。正是这种着眼推动发展的关于“不折腾”的宣誓,给群众吃了定心丸,激发了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胡锦涛同志及时提出“不折腾”的论断来告诫全党,这是一种权力清醒、权力自律和权力责任。表明党对发展问题认识上的一个重大飞跃。


        三、敢于“破解改革真命题”,习近平始终“不回避”


        历经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早已成为全党的重要共识。但毋庸讳言,在改革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固化,既得利益集团成为改革的最大障碍。经济领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沉重、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金融风险等各方面累积的负面因素。破解这些困难和挑战中任何一个难题,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都需要全方位、配套性的“整体性改革”,来寻求实质性的突破。


        2012年党的十八大习近平履新之后不到一个月,就“重走南巡路”,宣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坚定决心,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面对出现的社会不公、腐败、污染和资源短缺等严重问题,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四大作风问题,并从惩治贪腐和关切民生两大关键点切入,将党内存在的弊病直面曝光。以壮士断腕、自我革命的气魄,大力转变政府职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努力增加社会保障,提升最低工资水平,提高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设施、交通能源、市政设施、生产和生活信息提供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更加注重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让更多的老百姓分享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成果。


        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深水区和攻坚阶段。转型与改革交织融合,与以往相比,改革的深刻性、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要从现有的基础上实现更加全面、更高质量的发展,改革就必须实现历史性新突破。从“中国梦”的提出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出台,无不体现出习近平同志改革的力度和决心,展现了一种“三不”精神,即不回避、不啰嗦、不畏难的精神。彰显了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问题为导向,决不讳疾忌医的勇气和勇于担当、内敛厚重的政治品格。且新的执政理念也更加适应当前发展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指导意义。


        从邓小平同志的“不争论”到胡锦涛同志的“不折腾”再到习近平同志的“不回避”,反映出我们党始终是改革的主体,改革也始终是主题,其必然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和深化成熟的过程。从强调以经济为主题的局部改革,嬗变到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全面改革,发展的走向对内更加整体、理性和公平;对外更为自信、主动和协同。可以说,党的发展路线嬗变逻辑与走向,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表明我们党始终是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终极目标,始终坚持改革不动摇、发展不偏离,进一步阐释了我们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对现代社会批判的理论自觉。表明我们党始终善于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并据此制定发展目标和执政方略,越来越主动而明晰地把握着改革的方向、节奏和力度,彰显出我们党始终持续重视自身建设,充盈着务实和坚韧、担当的精神。


        转型倒逼改革,改革再出发。改革是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就是拨乱反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我们应该持有不争论、不折腾和不回避的立场,推动我们的经济社会朝着更加重视质量、效益、创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的方向发展。

      thread
      thread
      Processed in 0.024(s)   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4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