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讯前哨

      华问:隐失的神圣 ——在《华州故事征集》新闻发布会上的主旨发言

      作者:石杰2021-08-21 18:47:00 来源:红心伟业

        各位嘉宾下午好!

        首先,我想以祖国版图上两个最为特别的山水作为我发言的开场白:一个是横亘在我们祖国大地,绵延1600多公里的昆仑山脉,逶迤东进在我们这里形成秦岭山系,山佑汉脉,可以说奠定了我们国家辽阔的版图。

        一个是黄河九曲十八弯,由北而南呈现一个大“几”字,也在我们这里骤然掉头东去,撞出潼关不复回,就在这黄河滔滔东去大拐弯处,包蕴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就在这个陕西、山西与河南三省交界的地方,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几乎所有的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民俗学家都认为这里是中华民族早期主要的聚居地。但就在这里却有一座最有名的山叫华山,有一个最有名地方叫华州,只因这里有三百多处中国密集度最高的考古挖掘史前部落遗址,便无人可争,华山成为五岳之首,华州就成了这里的中心,成为中华民族中核心华族的脉源发生地。

        众所周知,现几乎在世界的每一场所甚至南北两极,都能够见得得到来自中国的黄皮肤黑头发华人,他们与更多的生活在这版图内56个民族一样,都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尽管其之间语言不尽相同,居住相隔甚远,肤色体貌也有差异,却都以华夏炎黄子孙而自称,成为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共同体。

        那么,这个多民族的文化共同体有根无根?华人之华到底是指什么?是什么能让他们成为地球上人口最多已近十四亿的族群?为什么56个现存族群中又没有华族?

        一、华人有没有根?

        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西方主流人类学家以人类化石的测年为依据,结合人类基因图谱,认为全球人类起源于非洲,并散布迁徙各大洲,形成现今的诸多人种。而中科院古脊研究所为主体的中国体质人类学家,则认为中国华人族群有自己独立起源,并非是非洲原人进化而来,其依据是发现数百万年前上百处的中国化石。当然,也有其它版本的说法和争论。但若从一万年前或九千年、八千年前说起,我们的证据则更丰富的多。

        事实上,考古学者谓之老官台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等以及七八千处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先民遗址和大量的遗存实物,对我们探求华人族群的来源已经提供了可能性。而已有的考古证据也充分证明,一万年前左右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先民,无论从人种体质特征,还是生存技能诸如制作工具、烧陶、采集狩猎以及植物栽培等方面,都和今天的中华族群有着直接传承的关系。

        看来华人族群是有根的。对其来源实际上也曾引起许多人的思考和求探。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在现今多地争名人故里争华夏之根起源地的热潮之前,就已有多位学者做过较为客观的论断。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北京大学学教务长历史学家徐旭生先生认为:中华民族是距今五千年左右,黄帝族、炎帝族、蚩尤族三大族群经过战争、并合和结盟而形成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中国考古学会会长苏秉琦先生也在论文和专著中提出:“华(花)和龙最早分别出现在距今六七千年间的华山脚下和燕山之北,而两者的根(祖先)的成长时间则在当地距今七八千年间,产生的时间同步。”

        这就是说,华人族群的初形成期是在仰韶文化早期。苏秉琦说“创造仰韶文化的族群,其地域在陕、晋、豫三省交界处的附近。”这应该指的是炎黄族群,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居地交织融合的三苗蚩尤人群。1936年出版的《中国民族史》中,林惠祥先生认为:“中国诸民族之主干实为华夏族系,其他诸系则渐次与华夏系混合……”古史学者何光岳在《炎黄源流史》中指出:“华夏族之得名,乃由华胥氏及其嫡裔夏人所构成……首先有了华胥氏,然后才有夏人。”

        诸多学者的研究已把华族的形成推到了仰韶早期甚至前仰韶时期,距今已有七八千年之久。而其它许多人认为的尧舜禹时期形成说、夏商周形成说、秦汉唐形成说,都有独自的证据和道理,但明显已非华族初期的起源性形态了。

        华族的起源众说纷纭,到底哪一种更接近历史事实呢?

        二、华人之华到底是指什么?

        许多华人学者试着解释“华”的起源,如《左传》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说文解字》则认为华为草木华荣的意思。但这种把华当做形容词,似乎并非能说清楚做为名称、名号、名谓的华的内涵所指。章太炎先生则认为“诸华之名因其民族初至之地而为言”,意思是一族群到了华山、住在华山周近,故而称之华。但山名地名往往是有名号的人群居住后才因人得名。七八千年华人在到达华山之前,华山应该还没有名称。更大的可能是因华人居此而指山为华山,而不是先有山名而族人依此为名。

        还有的学者认为五帝时代最后的舜帝,名“重华”,故而其后代族群以华自称。但古文献中记录了舜的后代支系有七十多姓,其中并没有华族氏。其舜帝后代都不依华称谓,怎么能断定当时诸多不同名号的族群,会以华称为名号呢?著名学者潘光旦先生在《中国民族史料》中曾判断:“华之称,犹在夏之前。”我们也曾指出华族的本初族群,至少在炎黄五帝时代以前。对应到考古学上是前仰韶时期或仰韶早期,距今七八千年或七六千年,而不会是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段。

        文献资料说不清楚,我们尝试从考古实物遗存中去寻找华族本初的含意。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依据大量的出土实物认为:“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的主要特征之一的花卉图案彩陶,从直观上审视,其彩陶上的孤线勾点图案更象花瓣或花蕾。也有学者认为,这是鸟图腾符号或可能是先民意识中的天象图等。但在甲骨文中,“华”字的字图就是一朵花蕾或初绽的花朵。由此看来,“华”是花的引申字,“华”的本字确为花。“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可能就是形成华族核心的人们遗存,庙底沟类型的主要特征之一的花卉图案彩陶也可能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这种花卉图是土生土长的,在一切原始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华族及其文化无疑也是土生土长的。”

        可以这样说,五六千年或六七千年前的先民在以图形表意方面,应该与我们今天的没有本质区别,甚至我们一眼就能识别在器物上的鱼、蛙、鸟、蜺、鹳、鹿等。但他们究竟创造了什么而影响越来越大?为什么几百上千的族群会接受他们创造的文化?且随着历代的延续,又都以华人子孙命名呢?

        三、这一族群就是华族的前身吗?

        华族在历史文献中较有可能是指华胥氏。文献中说华胥氏传续衍生出伏羲女娲,又繁衍形成炎帝族系、黄帝族系以及三苗蚩尤系,此后的帝喾、太昊、尧舜禹皆是他们的后代支系。

        历史上的华族主体人群究竟创造了什么,使这一族群有这么大的包容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似乎历史文献也说不清楚,但考古学仰韶文化早期中期的历史遗存给我们提供了信息。

        根据老官台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北首岭文化、大地湾文化等数百处仰韶早中期遗址遗存物,可以确知这一时段的先民族群的工具系列基本成熟。石质、骨质、木质等各种砍荒伐木切割挖掘使用的斧、刀、锤、耒、盘、锥、磨、针、锯等已普遍使用。陶器类型鬲、瓶、壶、碗、盘、架等汲水、贮水器、祭祠器、蒸煮器、加工器、饮食器等已近完善。诸多遗址粮食贮存的数量也超乎我们的想象。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说明半坡姜寨族人已主要靠农产品为主食,而辅之以狩猎河渔采集食品。这种农畜牧业的稳定收获,为人口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最必须的条件。若仅靠采集、狩猎为生,则人口的扩大再生产是无法实现的。若无定居农业的相当规模,游猎迁徙的族群人口也较难快速增长。

        不过,在距今六七千年前,即使在这块土地以外的其它各处发现的先民遗址聚落,恐怕在当时各种天灾病害族群生存拼博中,族群人口的多少至关一个族群的存活命运。应该说,繁殖能力强,人口多的族群,势必在对抗猛兽、水旱、蝗灾、外族攻掠中占有优势。多族多群都想扩大自己的人口,显然,华族很可能是人口繁衍自然竞争中最为成功的族群。

        考古发掘出大量的具有该时代特征的是红陶尖底瓶。最早出现在陕晋豫交汇处渭河流域的尖底瓶,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向四周边扩展。南达屈家岭文化,北接红山文化,西达马家窑文化,东达河姆渡文化。特别是弧叶抱点花纹图案的盆类型器具,也以此区域为始源地,且呈向四周边扩伸延展的状态。这表明华族族群的文化逐渐交融、影响、衍生出巨大的影响力。这个族群使用的器物类型和图案,伴随着其制作和使用的繁杂仪式、禁忌、乃至信仰,在当时具有吸引力、号召力、影响力和扩展力。通过相邻族群的模仿、并联和交流而呈现文化认同与自然扩展。花的图案是花蕾,是结籽结果,尖底瓶也非要造成鼓腹状的尖底,像怀孕的母腹或哺育的奶乳状。我们现在已无法再现伴随尖底瓶当时必有的生殖崇拜信仰、传说、故事、神话以及仪式和禁忌等。但先民遗物告诉我们,正是华族族群超常的生殖能力使之在当时的生存环境中,才有了这样大的示范说服力,也才有了感召影响力。

        四、中国文化中基因母体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我们应该能想象的到,史前生育的风险是极大的,人的平均寿命恐怕也不足20岁。其中孕妇和婴幼儿死亡是极大的难题。母性为大,采集的担当者应该是妇女人群,唯有她们在实践比对中有条件认识找寻使用中草药。所以,先民遗址中很多砭石、骨锥、骨针、骨刀,乃至陶锅、石臼等等,应该就是神农炎帝之前,华族妇女为延长延续生命治病而使用的医疗器具。山海经等文献中记载的女巫上山采药,以及各种草根茎叶兽禽鱼龟石等的治疗效果,应该就是长达数百上千年华族人群保健医疗实践实验的总结。从黄帝内经的庞杂繁丰以及有效性推断,也应该是数代上千年华族包含多族多地先民经验的汇并总结。从人类学记录我们也可推定,例如大到一米多人背不动,小到十多公分不适合存水的尖底瓶,必定在祭祀生育神之类仪式上有使用功能上的需求。

        毋庸置疑,这个时段在半坡、姜寨、北首岭、元君庙、庙底沟等遗址大量陶器上的鱼图案、鸟图案,也可能就是指最初两性交合繁生人口的寓意,以至于今天我们借用鱼水交欢等作为性事的指称。中国多地岩画上具有直观的生殖图像和符号,如突出乳房、鼓腹、生殖器官甚至单体生殖器形石祖等器物,应该都是那个时代文化重大内容的反映。而华族很可能是以其无可比肩的生殖文化优势,而呈现竞争、融合、吸纳的行动力。这种行动影响能力显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从历史遗存我们还得知,这个时期为保证农业收成的稳定以及生产生活行动的安全,天象知识和观测时令等原始科技肯定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如上古文献中的测日测时诸多记录,原始器物上的日月星云等天象图案,都透露出当时族群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相关这方面活动。只不过遗址遗物太少,文献记载太少,让我们的认知判断有限制。我们今天所知仅只是其中极小极少的一部分。但就是这一小部分,和我们今天能形成十多亿的人口,有着必然的关系吗?

        五、华族先民有特别的生存智慧吗?

        有学者推算,华夏族在公元前2000年前大约200万人,与同期世界上其他族群相比,显然人口总数已经是走在前列了。即使在以后的四千年中历经战乱、地震、洪水、干旱、蝗灾、鼠疫等多灾多难过程中,如黄河每平均2-3年就一次灾害,1556年华阴地震死亡人数85万是世界地震伤人最高的纪录。中国华人始终在增增减减的过程中,又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其原因何在?

        首先,华族的生殖崇拜、生殖能力和养育生存技能是充满智慧并传承有序。特别是中国文化中尊天敬祖、百善孝为先的理念和信仰,并由此而形成的昭穆制、庙堂体制、庞杂的祭祠系统,皇室及百姓的祭奠习俗,以及遍及全国各地的娘娘求子庙,其中就包含着保健功能的怀孕、生育和抚养的民间习俗等,这已经成为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其次,至今依然不衰的中国风水文化,其初源也来自生育观念。郭璞所著《葬书》说:“父母骸骨为子孙之本,形骸乃父母之技……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连找阴宅都要找使子孙盛的风水宝地,甚至连死人都要为人口繁衍承担他们的责任。

        第三,中国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平衡和谐整体理念在中医中药应用方面特别突出。即使有人认为中医中药不科学,但几千年来中医药的效用还是经受住了检验,并保证了大多数中国人抵御疾病,寿年有考。

        显然,如果不是特别重视生育生存并经过历代的实践探索经验比对,怎么有可能发挥作用两三千年?而近代西方医学理论和药物技能,和西方古代的医疗体系是无法对接的。而且中国人在疾病疫病预防上也形成了智慧体系。中国从没有像欧洲那样爆发鼠疫死亡几百万人。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中国华人每人都有十二属相,将鼠放在第一位,将传染疾疫的多种动物一一提及,是否就包含着提醒提示预防传染源呢?如中国传统的节日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水沐浴,五月五抹朱砂喝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被,七月及十月的祭鬼,十月的登高避邪等,究其本源,全有保健、防病、健身、疗心的功能。

        当然,在这种重生育和重传宗接代的文化传统中,也萌生了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普世价值观和诸多劣根性,如盲从、中庸、随大流、重关系、拉宗派、忍耐和苟且偷生等。也可能正是这多种文化特征与传统价值观,驱使华人能在各种环境下生活并繁衍扩散,以致于发展壮大到今天海外有四千多万华人,在中国本土华人已达到十三亿多,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

        正是这种现象,不禁让我们还会有许多发问,即在未来的世界不断变动的诸种格局中,地球上随处可见最多的华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华人,在世界上话语权和影响力正在扩大的华人,将能有什么样的作为?华人的价值观及文化,能否被更多的人认同,抑或是反感和抵制呢?

        六、隐失的神圣何处找寻?

        华族作为炎黄等族的母族,距今已在六千年以上。华族曾经创造的文物、文脉、文化、文明,在妇女历史性的归服于男权社会过程中,都先后归属于历史的强者,如伏羲、炎帝、黄帝等人名下。所以,如今我们更多地自称为炎黄子孙或龙的传人,鲜少有说自己是华族后人。即便是在有文字开始记录的年代,如殷商乃至于春秋战国著书立说的年代,对华族的记录也能是只言片语,但隐失的神圣终究是留有轨迹的。

        甲骨文中的华字,现有资料中至少已发现异体字54种。周秦两汉古文字中华的变体字也有三十多种。在甲骨卜辞中,华是最常见的神祗之一,华字和黄河同版并卜或同辞并举的不下四百多条。可见在人们意识中,华族的先祖先灵还是影响巨大的。《山海经》中有数百处山神祭的记录,但唯有对华族人的神山圣山祭祀最为隆重。如华山冢是华族神鬼先祖的圣地,其祭祠时间最长有百天之久,祭品也最丰,有酒百樽、玉壁百环等。这或许隐约透露着华族尽管已被炎黄尧舜禹等后王所夺声色,但华族文化的根基似乎谁也无法逆转逆变,只能在基因承继中不断有所调整和完善。

        当前全球性生态恶化和灾害反制,使人类每每预言世界末日的来临。显然,人类作为族群反省自身生存方式,并采取行动继续存活已经成了一个问题。慎终追远,敬天尊祖,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尊重近万年来历代先民的生存经验生存智慧,且在我们华人不断的疑惑和问询中,找回我们已经隐失的神圣,也必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实际上,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多个场合曾反复深刻阐释这句话。

        最后,我以可爱的家乡——陕西的版图形状特征作为我发言的结束语:

        即陕西版图的形状像一个双手抱拳、非常虔诚地面向西部的半跪俑,它寓意深刻地告诉我们,未来的出路与希望在祖国的西部……

        从上世纪30年代起,已有北大、清华等多位国学大家,论述过陕、晋、豫三省交汇的华山地区是中华民族主体华族的文化发源地。上世纪50年代后,又有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等多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古文献专家,都对渭南华州华山地区是中华民族主体华族的文化发源地有过明确的论断。2009年,三秦出版社又出版了西安社科院学者赵宇共先生的专著《华县与中华族名、族地、族源考》,以十多万字和大量图片,对陕、晋、豫三省交汇的华山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发源地进行了文化梳理和得出结论。包括我今天所讲的内容都是来源于赵宇共先生的专著观点或与老人家数次探讨交流后的体会。

        赵宇共先生说,渭南多县市有上百处上古华族的遗址、遗存现场,许多县市文管所及博物馆中还有大量的典型文物,这些考古学上的物质证据,极具说服力和可信度。这里仍然保留和盛传着民间婚礼、丧葬、庙会、祭拜礼仪、民间鼓舞、民间音乐、皮影图案、面花、刺绣花样、民间口传故事等,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华族文化的文脉影响和流传。通过这些现存的遗产,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中华民族从文物——文脉——文化——到文明的历史沿袭性。

        中共华州区委书记霍文军先生在刚才致辞中也讲到,此次征集华州故事活动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整理华州潜在文化优势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抓好文化产业基石的机遇与工作,意义重大和深远。

        我非常敬佩和支持赵宇共先生说的,他说:埃及、罗马、雅典等古国,已有五六千年的编年史。而中国号称文明五千年,却仅仅记载有殷商,连四千年前的夏代还不清楚,以至于花巨资要进行夏、商、周断代工程,现中国正在进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此项工作不能仅靠外界的专家学者,我们华州也可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我们的这项工作,帮助和配合专家团队,研究、梳理与考证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

        也正如霍文军书记在会前交谈中说的,谁能够讲得清楚中华民族的来历?谁又能够支撑得起华族文化与文明挖掘与整理的重任?在已有明确论断的中华民族之根的秦晋豫交汇区域地带范围内,最具中心最有话语权的应该是我们的华州!

        就在前十几天前的3月24日,比尔·盖茨北大演讲:中国正填补富裕国家全球领导力的缺失!

        就在几天前的4月6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美两国首脑庄园会晤时讲到,有1000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这表明世界正进入一个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动转型的时代!

        向西看去,世界一片惊呼与喝彩,先辈们勤劳与智慧凝结成的古丝路上,又有古老的中华文明与文化生机在勃发,世界也正期待着中国方案与中国故事!

        文明寻梦!华问:寻找隐失的神圣!

        (根据2017年4月12日陕西省新闻发布会《华州故事征集》录音整理修改)

      thread
      thread
      Processed in 0.047(s)   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8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