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刘万鸣:画道民心共真情

      作者:韩少玄2022-08-12 06:47:4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圆融——调合郎世宁(国画) 2021年 刘万鸣


        在大多数情况下,刘万鸣被界定为花鸟画家,因为,他的作品多以花卉、草木、鸟虫、走兽为题材,但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

        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家之所以热衷花鸟画创作,是因为意在借以寄寓他们作为文人的雅逸情致,而刘万鸣却通过描绘同样的物象传递出迥异的情愫。刘万鸣在大运河边的乡野间长大,质朴浑厚的土地供他玩耍嬉戏,天性毓秀的生灵分享他的喜怒哀乐,那里,既是他艺术生命的“伊甸园”也是“应许地”,是他生活的家园。他作品中的物象,大多源自这里,而他之所以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地描绘它们,只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因此,他的中国画创作,相对于文人求“雅”,他更看重“真”,因爱之真、情之真,而生发笔之真、墨之真。所以,称其为“花鸟画家”,事实上并不确切。另外,刘万鸣的中国画创作并不局限于“花鸟”,就题材而言他从不自我设限,传统绘画分科意义上的山水、花鸟、人物等,他兼而为之,且俱臻佳妙,也就难以用传统的分类方式予以界定。而且我们也知道,他除了“花鸟画”还致力于重大题材绘画的研究与创作,他出色完成国家交付的创作任务,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黄河摆渡人》等,体裁恢弘、新意迭出,更加证实不能以“花鸟画家”绳之。

        成为画家之前,刘万鸣曾于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论若干年、于天津社科院从事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若干年,精研画史画论、汇通文化典籍,学养丰厚、见解高超。这就意味着,当他开始从事绘画创作时,便能够迅速寻找到明晰而确切的理论依据,不盲从、不迷乱。

        刘万鸣的中国画创作,也始于他对中国绘画史的反复斟酌与思量。论及唐宋至明清的中国画,研究者一般都会说,这一时期文人画是主流,是文人画压倒匠人画的历史。但刘万鸣经过研究发现,把这一段画史描述为从“士夫画”到“文人画”的蜕变史更令人信服。在他的描述中,中国画因“士夫画”而达至绚烂、因“文人画”而趋于衰落。刘万鸣志在重振“士夫画”的传统,让中国画复归正脉。因此,他强调当下的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关注时代、强调关注大时代,关注艺术、强调关注大艺术,关注境界、强调关注大境界……”事实上,这也正是他中国画创作的真实写照。

        “士夫画”和“文人画”的区别,其实就在于出世、入世之别。“文人画”是出世的,传统文人在世间遭遇坎坷,往往会选择退守林泉、寄情丹青,因之而有“文人画”。相比之下,“士夫画”的入世,即是载道的艺术,文以载道、画亦载道,“载”的是天地生生之道,更是家国兴亡之道。刘万鸣知道,要想真正做到“为人民”,就应该真正到人民中去、为人民做事,而不是蜻蜓点水般的观摩采风、作秀般的体验生活。为此,他长时间到民间调研,真正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并且也会尽自己的职责和能力去帮助解决民生问题,比如当他了解到革命老区的几百户乡亲生活贫困,他毫不犹豫地为他们送去物资。再如他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副馆长,始终把策划人民需要的展览、策划能够带给人民正确价值观的展览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2021年他策划的“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即是其中之一。

        仅仅从中国画家这一身份而言,刘万鸣是称职的、是优秀的。明清之后,由于“文人画”一味追求玩弄笔墨、宣泄情感,最终难免陈陈相因、无病呻吟之弊。那么,如何拯救中国画、复兴中国画?以徐悲鸿为代表的改革派,寻到了一条借鉴西方古典主义绘画改良中国画的道路。但是不得不承认,引西画改良中国画,或者说引进素描以改良中国画在带给20世纪中国画以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无形中造成了一些不可忽视的痼疾。比如,因为素描的介入,中国画的写实性、现实性固然有了全面提升,但是中国画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中国的文脉,失落了中国画作为一种民族绘画形式的独特性、独立性。这是20世纪中国画画史留给刘万鸣这一代中国画家沉重的命题,是否能够解决这一难题,决定着他们能否步入画史、继往开来。需要承认的是,在面对这一难题索解过程中,刘万鸣的诸多思路、实践是具有典范性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在某种程度上以自己的努力推动了这一历史遗留难题有所改观。比如说,在如何面对素描的问题上,他毫不迟疑地持开放、积极态度,他认为素描的介入有助于提升中国画面对现实、表现现实的自信和能力,当然,他更相信中国画的创作者有把素描这样一种西方绘画的技术、手段“化”于中国画的能力,就如同我们曾经以儒道文化消化、升华了来自印度的佛教一样。就他的中国画创作而言,他也确实做到了“化”素描于中国画,他笔下的鸟虫、走兽无不有着严谨入微的准确造型,但又不是绝对忠实地描摹,在“写实”的基础上他对所绘物象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提炼,实现了超越真实的真实。在他的画里,以素描为基础的写实性、真实性,不再与中国画的本体相抵牾、相隔阂,他用中国画的造型观、笔墨观、意象观容而纳之、用而化之。在此意义上,他始终坚持认为自己的绘画是“写意”的,一方面他特别注重书法的用笔,从而使得他的绘画笔笔“写”出,另一方面他的中国画创作从来没有追求客观再现现实,而是“意”在笔先。

        从绘画本体的角度来说,刘万鸣的中国画创作可圈可点处甚多,如构图之巧、意象之妙,再如气韵之生动、意境之微茫等等,此不一一赘述。

        绘画创作注定是一条无止境的探求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因此刘万鸣始终在路上,满怀深情、满怀真情,为民而画、画为人民。

      thread
      thread
      Processed in 0.065(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7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