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花间世界——库淑兰剪下的“人间情味”

      作者:张西昌2022-08-12 06:52:34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 狮子娃(剪纸) 2001年 库淑兰

          (2/2)剪花娘子歌(剪纸) 1988年 库淑兰

        库淑兰(1920—2004)是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的一位农村妇女,自20世纪80年代起,她运用剪贴手法创作出了大量构图新奇、色彩迷幻、叙事独特的彩色剪纸作品,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她“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时至今日,库淑兰的作品依然受到社会各界及不同年龄段人士的关注与热爱。2022年7月22日,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开幕的“库淑兰剪纸作品研究展”,显现了民众对库淑兰作品的持续性热情,其实也正是其剪纸作品美学价值的验证与回馈。

        剪纸是流布于我国大江南北,但尤以黄河中上游地区为盛的一种民俗艺术形态。从宗教到生活的变迁,使得剪纸艺术获得了更为广阔的人文空间和情感滋养。作为中国民间美术的典型门类,剪纸艺术主要随时令节庆或祷祝仪礼而展开,兼具公共呈现和自我表达的多重属性,形成了与百姓生活空间及精神世界深度契合的文化特征。因此,剪纸艺术无疑是中国乡土社会中最具广泛性的自为自享、自承自创的一种群众文化活动的媒介和结晶。

        脱离了生活原境和时代语境去看待艺术,势必会产生某些偏差。用“美术”的眼光去审视“民间美术”,也会产生认知上的错位。需要注意的是,大量的民间美术品虽然以丰富的视觉语言为元素,但视觉审美并非是其美学意义的本心。在笔者看来,“审美”只是民艺之眼,“真”是它的性情,“善”才是民艺之心。而三者相合,才是民间艺术完整的美学价值。民间艺术可以让我们窥视到更为久远和多元的艺术渊源及支脉,也可以引领我们从被固化的审美模式中脱跳出来去认知艺术。美是对心灵的救赎和精神的安歇。艺术具有疗愈的作用,尤其是民间艺术,它是老百姓安托精神和抚慰心灵的人文渠道。艺术越来越职业化、功利化和片面化的趋向,使我们更需反思艺术的初心和意义所在。

        库淑兰的剪纸作品立足传统,但更具有现代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作品体量。由于使用空间的不同,使得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形式多样、大小有别。如最为普遍的窗花样式,其体量最小,如顶棚花、炕围子花等物理载体及使用空间较大剪纸,自然体量较大。库淑兰原本也是剪小窗花的,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库淑兰逐渐走上了独立创作的道路,所剪较多的,均是尺幅较大的剪纸,这些剪纸被她张贴在窑洞的墙壁上,甚至有些因尺幅过大,根本就与她的生活空间格格不入。二是作品功能。剪纸艺术具有禳灾、审美、教化、沟通等多方面的文化功能,这些功能与现代美术在某些方面差异较多。从这个角度而言,库淑兰的“新”剪纸作品则更倾向于自我表达,在这种艺术表达中,情绪宣泄和精神抚慰占比很大,同时也含有视觉审美的诉求。这种功能上的转向,是库淑兰作品从传统非遗作品向现代属性的个人美术作品转型的重要体现。三是典型形象。库淑兰创造了剪花娘子的形象,并将这一形象作为自身投射的主角,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演绎。这样的创作思维是现代艺术理念的显现。四是独立风格。库淑兰的剪纸风格极具个人风貌,形成了以点为主,点、线、面三者相结合的艺术语言。无论是在画面结构、形象关系还是色彩层次上,库淑兰的剪纸艺术都风格鲜明、卓尔不群。

        库淑兰的剪纸看起来很有逻辑性和设计感,她在统辖画面面积的时候,是先剪大面积的,贴上去,然后越来越小,所以,它的作品点、线、面之间的层次以及颜色的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处理得很和谐,库淑兰的作品最让人震撼的就是其艺术语言要素的视觉密集性,使人惊叹于她对于层叠粘贴的把控能力,即作品中所体现的视觉逻辑,也可以称为感知逻辑。她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想好的,而是剪着看、粘着看,当然也会有出错的时候,可以做调整,最终,她表现出来的画面很清晰,第一眼看过去时,是几个大块面,仔细观看时又耐人寻味,这是其作品的超脱之处,也是其创作严谨的体现。她的作品将感性表达和理性逻辑高妙结合。在她心里,有一个随时可调整的大逻辑,是充满理性的,或规整或对称,总是被她排列得很有秩序感,图像的层次关系以及画面的结构关系,都反映了她的理性。但是她的理性秩序却不死板,比如《空空树》一作,为了表现树的自然色,为了在图像表现上能够更好地衬托出其他的亮色,树则用黑色来表达。观者可以认为它是库淑兰在现实当中看到的一棵树,鸟儿啁啾,蝴蝶翻飞,但是,它仅仅只是对自然物象的一个直观描述吗?肯定不是。人类有相当长时期的自然崇拜。这些动植物被赋予了人所理解的生命,不仅是对于树,更是对于人,对所有弱小生命的礼赞。

        库淑兰自我化的叙事方式、理性结构以及她独特的内心世界是别人无法模仿的。能从普通得极易被人忽略的事物中发现非凡之美,证明了她心灵的别致。库淑兰的作品充满着祥和之气,观者可以感知到一颗朴素的烂漫之心,她的作品传承了民间艺术中多见的隐喻手段,基于现实,但不只是反映现实,而是在精神层面上的升华和超脱。在其作品中,观者可以感受到一种基于生命平等的角度,人与自然万物同生同在的视角表达。或许在她心里,不管是人、动物还是植物,都是生命的符号。诸多物象之间没有三六九等,纵然有剪花娘子和普通人的界分,但也是人神同在、万物平等的角度。这种观念是旧时老百姓在与生活紧密契合的人文环境中自然养成的习惯与常理。乡土生活可大致分为日常空间和神圣空间,在前者中,人们必须面对柴米油盐、生老病死,而在精神世界中,则可以怀有对日月星辰的猜想。换句话说,生活中有无法回避的具体实在,但也不能少了空灵的祈愿和畅想,这样的生活才会有虚实相间的相得益彰,才不至于因太具体而陷入一种生活的平庸。神圣空间就老百姓来讲,比如生老病死的人生礼仪,以及四季轮回的不同节日,甚至经由艺术的情绪缓释和情感表达,其指向是精神的,是听从神性的召唤,让自己的精神从现实的具体生活中有所超越。

        民间工艺美术是百姓生活的物质体验与精神表达的融转与契合。天地生万物,人工赋巧能。一代又一代的工匠和把式,承传着先辈艺能,也表达着自己的心灵与巧思。文化是人类精神对物质的赋义,正是缘于艺术造物,才令生活更有情味,历史也更鲜活。库淑兰留给世人的财富,不仅仅是其颇具新意的审美语言体系,也是她观察世界、体味人生的无限丰富情感世界和创造才能,以及她乐观、炽热,超越苦难的普爱之心。  

           (作者系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

      thread
      thread
      Processed in 0.035(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6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