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浙江历史文化名人,在他(她)们的笔下重生

      作者:admin2022-08-08 07:13:25 来源:美术报

          (1/2)《大禹》小稿 吴宪生供图

          (2/2)池沙鸿 南宋四大家 124×248cm 2022年 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藏

        “千古风流——浙江历史文化名人”这部特别的浙江史由72位浙江画家共同绘制而成,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为这些浙江历史文化名人画像,浓缩了许多画家的心血和汗水,这里选择介绍部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感悟,以飨读者。

        展览从大禹开篇,这位治洪水、定九州的夏朝开国君王,死后葬于会稽山,即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内。

        有关禹的传说家喻户晓,但“千古风流”展中的大禹,和我们往常印象里的他有很大不同。我们常见的大禹像,或身穿冕服,或手握耒耜(lěisì),顶天立地,一派王者气象。而展厅里的这幅大禹衣衫简陋,身背斗笠,身子微微前倾,赤脚踩在大地上,右手持一柄耒耜,左手抬起回身眺望,面带忧思,留给后来人一个忙碌的背影。

        这幅劳动者形象的大禹像出自“50后”吴宪生之手,他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新浙派人物画”第二代中坚人物。

        “创作远古的人只能靠想象。”吴宪生在创作之前,找到一些有关大禹的艺术作品,包括雕塑、连环画、插图等等,但都没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固定形象。虽然传说大禹力大无比、像神一样,但是他毕竟还是一个真实的人。所以我在最后造型的时候,选择从人本身的角度去塑造他,还原他作为一个人的英雄形象。

        在吴宪生眼中,大禹用各种手段去治水、造福人民,那么他一定时时刻刻亲临在治水的第一线,一个劳动中的场景在脑海中浮现。

        形象的具体细节如何设计呢?吴宪生想到,在那个远古的年代,拿几块麻布简单地披在身上就算是衣服了,那时洪水泛滥、天气多雨,于是大禹背上斗笠,手持耒耜,那是神农发明的耕种工具,但大禹也拿它作为治水的工具。

        “他一手抬起,遥望远方,意思是说:看看这个水啊,应该往哪里疏导比较好,要采取什么措施?”所以大禹的眼神中,流露着关切与思虑。

        吴宪生画出了自己心中的大禹。这个大禹身形偏瘦,常年在治水一线劳作,他肌肉分明,还带着一份朴实与智慧。

        这是属于劳动人民的威风。

        展览中唯一一幅群像作品也由一位“50后”画家完成。浙江画院一级美术师,浙江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长池沙鸿的中国画《南宋四大家》,画中四人或坐或站,安然闲适,体现出深厚的学识涵养,身后的山水背景清逸灵秀,富有意蕴。

        四大家分别是南宋画院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李、刘、马三人在绘事中山水、人物、花鸟、建筑皆能,刘还擅长佛教画;夏圭则受禅宗影响,主张“脱落实相,参悟自然”。

        两宋皇家画院兴盛,书画风行全国,绝大多数绘画精品都是画院画师所创。两宋绘画有博大的现实主义情怀,一改唐以前多为宫廷和宗教服务的状态,全方位全视角地表现大自然,表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并有画家开始将绘画作为诗意表达、情感抒发的载体。画院画师均是全科能手,池沙鸿认为,如若他们活在当下,一定走遍世界,画尽天下万物,而不会囿于某个画科或沉溺于个人情感宣泄。

        依据这样的历史背景,池沙鸿绘出了他心目中的南宋四大家。李、刘、马三位全科画家为坐姿,体现淡定、安然、稳重的情绪基调。夏圭基本以山水画为主,且清远飘逸,故设站姿,与另外三人有对比。

        画面背景也大有乾坤,从左至右临写和改编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马远部分作品局部和夏圭的《溪山清远图》,将人物置身画中。意笔勾勒的人物与稍精致的背景皆浸润于水墨,靠近南宋画院的审美。

        现今“宋韵”文化成为热点,池沙鸿却担心自己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单就绘画说,“雄峻威严”、“饱满博大”、“工整艳丽”、“精致清雅”、“苍劲简略”、“萧瑟迷茫”、“淋漓泼辣”等等百般韵味都能在宋画中感受到。仅是山水画的观察,北宋郭熙提出“高远、深远、平远”之后,南宋韩拙又提出“阔远、迷远、幽远”。六远中似有重合,却又各自耐人寻味。以此寻去,两宋实在是中国审美域非常宽阔的时代。如何在一幅画中体现出“宋韵”,似乎难以把握。

        他从中注意到一个明显的趋势,即南宋画院渐以水墨为主、造型生动出神、讲究用笔变化、更趋书写意识,而且个人禀赋突出的作品越来越多。南宋四大家是这一趋势的重要代表。因此,他把四人压在山水画范畴,以单纯水墨为基础,力求简约。构思确定后,画作一气呵成。从画家的用心考量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整个展览的分量。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70后”教授盛天晔同时研究了两位历史名人的生平和形象。一位是“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一位是翻译了《几何原本》的清代数学家李善兰。

        李善兰是浙江海宁人,创立了二次平方根的幂级数展开式,他提出的自然数幂求和公式(现称)是19世纪中国数学界最重大的成就。

        为了创作出合适的形象,盛天晔查阅了各种资料,还去了海宁的李善兰公园,逐渐走近了这位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依据李善兰流传下来的一张头像照片,盛天晔将其绘制成了全身的立像,背景则是《几何原本》里的内容,直观地告诉观众他的贡献。

        为孙权画像经历了一番波折。最开始,盛天晔直接参考了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形象,这是历史上最可信的孙权形象。然而,评审专家要求人物形象不能太典型化、图像化,于是盛天晔改变思路,画了一幅相对接近现实生活的孙权。

        现实中的孙权什么样?除了《历代帝王图》,孙权的图像只有在古版本里找到一些线刻。《三国志》中有大概几百字关于孙权较为可信的形象描述,《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则比较情绪化。在服饰方面,盛天晔参考了沈从文先生写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资料。

        为遥远年代的历史人物画像,难度主要在于还原真实性和表现艺术性的平衡。一方面,要尽力去呈现出人物的真实面貌;而另一方面,也要有艺术创造的元素体现在创作之中,二者不能相违背。这需要画家对历史人物独特的理解。

        “他个性最强的时候应该是诸葛亮在东吴舌战群儒时——到底要不要联刘抗曹?张昭这些人都在反对,结果他火了,直接拔了一把佩剑出来,把桌子角砍了一块。”在盛天晔的想象中,年轻的孙权是一位性格刚烈的青年,“相对年轻、相对冲动、相对热血、相对理想化的人”。

        于是,一位身穿冕服、有着浙江人的秀气、又具有青年气的孙权在盛天晔笔下出现了。

        参与名人画像的作者中有一位“85后”的青年版画家,那就是已经是二级美术师的周蕴智,这次她完成了一套以《辛亥群英》为主题的水印版画作品。

        从这次创作项目中,我们不难发现明清之前的历史名人大多是以中国画进行表现的,而近现代以后的人物形象则都采用水印版画的形式,水印版画在中国传统艺术技艺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将近1400年的历史传承独具艺术魅力和视觉诗意。

        在周蕴智创作的这组“辛亥群英”组画中包含了八位浙籍人士:蔡元培(绍兴)、陈其美(湖州)、褚辅成(嘉兴)、章太炎(杭州)、徐锡麟(绍兴)、秋瑾(绍兴)、陶成章(绍兴)和吕公望(金华)。

        尽管近代人物的影像资料相对较多,但创作也并不因此变得容易。“因为大家对这些中国近现代人物实在是太熟悉了,而在每个人的心目中已然形成了固有的超越形象本身的精神性的象征,这样反而增加了创作的难度,更考验创作者对这些人物精、气、神的表现。”周蕴智说。

        当然肖似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周蕴智更要追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气质,创作的时候还要考虑作品的构图、造型语言、黑白分布、甚至是色彩的选择,这些都是凸显人物气节与性格的关键所在。

        周蕴智尝试着采用当代数字技术与传统的水印版画技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融入个人对于这些人物的理解与感受。徐锡麟的刚烈、秋瑾的柔中带刚、陈其美的儒雅,都在周蕴智的一刀一琢之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先秦到现当代,百余位浙江历史文化名人在当今画家的笔墨与刀锋下一点点显影,他们代代传承,接续起属于浙江的精神文化图谱。

        (钱江晚报、美术报记者采写)

      thread
      thread
      Processed in 0.043(s)   7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