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春日万物生光辉
    2. 兰亭修禊图(国画) 24×60厘米 明 文徵明 阳春三月,生机盎然,我们告别寒冷,迎接暖阳。遥想古代,春日同样给人们带来喜悦,他们或赏景祈愿,或开启农忙,或曲水流觞,用特有的方式镌刻短暂的春光。这些场景被绘入绢帛,成为传世佳作,使得今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古时的春意与心境,同时体会延绵不变的传统与心愿。 纸鸢高翔,祈盼安康 暖风轻拂,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笔下的这幕场景,如今在北京什刹海以及各大公园的草坪上依然鲜活。在古人眼中,放风筝不仅是娱乐,更 [详细...]
    1. 聆听花开
    2. 向日葵老少年图(国画) 朱怀新 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广泛,其中花卉作品作为书画艺术中的经典,在中国画创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这些作品不仅能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好,而且画家通过笔下的描绘,寄托了不同的思想感情,象征着画家本人的人格魅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日,上海松江程十发艺术馆主办的“花开四季——馆藏现当代花卉主题作品展”展出了名家笔下的万千花姿,呈现出四季流转的生命之美。 从古至今,擅画花卉的大家甚多,五代徐熙、黄筌,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清末民初的吴昌硕等,均以花卉为主题,畅意笔墨、寄托情感、抒发志趣。他们笔下的花卉千姿百态,或柔美婉约,或豪迈雄 [详细...]
    1. 周松竹:探索山水新境
    2. 雪映云光(国画) 周松竹 周松竹作为大学教授、博士,有良好的艺术背景,其山水画创作呈现出多元而丰富的艺术风貌。她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夜景”系列、新图式探索、青绿山水的创新。 第一类是“夜景”系列。“夜景山水”作为她博士论文研究课题的延伸,体现了她将学术研究的深刻性、理性与严谨性融入艺术实践的独特方式。这类作品不仅承袭了她在论文中的核心理念,更是她将思考实践化的体现,也是其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拓展的成果。尽管笔墨语言根植于传统,但在形式上却展现出大胆的创新性探索和拓展,她的“夜景山水”作品在艺术观念和作品形式上已经走进当代水墨探索的先行 [详细...]
    1. 从大海到大山——李宝林艺术研究与捐赠展将在京开展
    2. 大会师(国画) 276.5×470厘米 2008年 李宝林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耄耋感言 从大海到大山,是我的人生历程, 也是我人生的追求。 人应该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大山一样的境界。 从艺犹如登山,登上一座山, 前面还有更高的山。 山路崎岖,心无羁绊。 尽心尽力、顺其自然是我的人生格言。 山水蕴藏着人对大自然的深厚、宽广甚至悲怆的情怀。而我要追寻的,则是那几千年屹立不动的大山所展现的无与伦比 [详细...]
    1. 西行小记
    2. 山晖古韵(国画) 207×107厘米 2024年 李宝林 一条公路在无遮无拦的由砂石和红柳组成“涌动”着的“海面”上划出一条起伏黑线,在这谈不上繁忙的交通线两侧,不时闪过牧中的羊群和响着很有节奏铃声的驼队,以及点点的帐篷和袅袅的炊烟。 远远的前方再次出现一抹抹深色的山影,我则一次又一次被这种由阳光和戈壁热浪调绘出的玩笑所戏弄。当我又一次以为这不过是幻影的时候,路旁饭馆正招呼客人的小伙计告诉我那是真的。凉棚下一位司机师傅正一边擦汗一边向灶房里喊道:“大盘鸡两只,挑最大个的上!” 开始进山了。褐色的石块在地面上渐渐隆起,越 [详细...]
    1. 李宝林 | 现代山水精神图式的探索者
    2. 雪域丹霞图(国画) 240×237厘米 2020—2024年 李宝林 李宝林是“李家山水”画派中的重要画家,虽然,他在李可染的山水画中汲取了一种壮阔而幽深的意境,但画面中凝结而成的形式感却是在可染积墨的基础之上,积极汲取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形式语言,再度进行创造与探索而成的。他出自李可染“黑山水”的门下,却不囿于李家积墨,而是强化了可染山水的理性精神,将山水的自然形态转变为现代视觉经验的简化形态,进而使简约的图形迈入抽象形式意味的创造,最终形成了李宝林极具个性的表现西北大山大川精神的山水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山水画坛勃发了波澜壮阔的西 [详细...]
    1. “行走的博物馆”:文物“跳”出展柜之后
    2. “流动博物馆”走进乡村,志愿者现场演示文物仿制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供图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凝望过去、连接现实、通往未来的桥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在“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同时,作为流动的文化宣传服务使者,越来越多的“行走的博物馆”活跃在三秦大地上。它们携带满满的文化基因和特色课程及体验活动,走进校园、社区、企业,以灵活、贴心的方式,让博物馆与群众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让两者间的互动成为常态。 走出馆舍,让文化服务 [详细...]
    1. 山西晋北古建筑公益研学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2. 3月19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社会文物保护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办的“山西晋北古建筑公益研学”活动落幕。本次研学活动在山西云冈石窟、华严寺、应县木塔、悬空寺等历史遗迹开展,旨在通过公益研学增强公众对古建筑文化的认知与保护意识。 活动期间,参与者深入探访晋北地区代表性古建筑,结合专家讲解、实地考察与互动讨论,系统学习北魏至辽金时期的建筑艺术、佛教雕塑及木结构技术,并围绕古建修复、文化传承等议题展开交流。活动通过专业化的行程设计、整合社会资源,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研学体验,培养了一批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志愿者和传播者,为文物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社会力量。 本次研学活动不仅普及了古建筑知识,更激发了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同时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关注濒危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助力山西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地方经济与文 [详细...]
    1. 2025年湖南省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
    2. 3月20日,2025年湖南省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文艺界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座谈会精神,总结前一阶段艺术创作工作,研究破解制约艺术创作的突出问题,并布置安排下一阶段重点任务。 会议强调,要正确把握艺术创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自觉坚守艺术创作工作的责任使命。要坚守内容初心,筑牢繁荣文艺创作的基本底座,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将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识贯穿始终,着力打造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要突出融合思维,抓住繁荣文艺创作的时代机遇,推动文艺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科技赋能文艺创作生产,推动文艺与市场深度融合。要完善艺术创作立项支持、监督管理、考核评价的体制机制,规范文艺创作的过程控制,引导文艺创作走向繁荣。 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 [详细...]
    1. 古欢——祝竹篆刻书画作品展在西泠印社展出
    2. 祝竹 刘克庄《后村题跋》 3月19日,由西泠印社主办,中国印学博物馆、江苏省篆刻研究会承办的“古欢——祝竹篆刻书画作品展”在杭州中国印学博物馆和西泠印社孤山遁庵开展。 祝竹,原名庭顺,号竹斋。1942年生,江苏扬州人。师从丁吉甫、罗尗子、蔡巨川、孙龙父等先生,2012年加入西泠印社。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篆刻研究会顾问、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顾问。 祝竹先生从艺七十载,治印逾万方,深研地方文史及金石碑版之学,中年以后始习绘画,专攻花卉。此次展览以祝竹先生七十年艺海求索的轨迹为纲,分为“师门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202(s)   4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