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泉州·横滨·光州青少年美术作品展在泉州举办
    2. 展览作品《白雨》。 吴冠标 摄 7日,“十载同行迎硕果”2023泉州·横滨·光州青少年美术作品展在福建省泉州市博物馆开展,三地青少年们发挥想象力,用绘画与诗词表现向往中的美好生活。 2013年,中国泉州、日本横滨、韩国光州三座城市共同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10年来,泉州不间断地与横滨、光州开展包括音乐、舞蹈、书法和绘画等形式的文化艺术交流,三座城市之间的友好关系逐年加深。 值此“东亚文化之都”开展10周年之际,泉州市邀请横滨、光州两地组织三市青少年美术作品展,以文化为桥梁,增强中日韩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多元文化的 [详细...]
    1. 南岳美术馆展出百余幅全国知名画家南岳写生作品
    2. 观众参观展览 文兰拍摄 12月7日,“望岳”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全国著名画家南岳写生作品展在湖南省衡阳市南岳美术馆开展。展出的102幅作品用独特的笔墨语言表现了画家们在南岳衡山亲身体验的秀丽风光与风土人情,描绘了精彩的南岳故事。 此次展览由南岳区政府主办,南岳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区文联和南岳美术馆承办,旨在丰富南岳美术馆馆藏品建设,落实“邀请名家写南岳、画南岳”文化工程,促进文化艺术交流,深化文旅融合,助推南岳衡山建设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 据了解,今年10月15日至24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 [详细...]
    1.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艺术新篇章 “无问西东2023”在中华艺术宫开幕
    2. 展览现场 主办方提供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中,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社会价值观审视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议题。2023年12月2日,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与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无问西东2023:中国当代艺术学术研究展”在中华艺术宫盛大开幕。作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内涵的重要实践,本次展览旨在通过东西方艺术的交流与互鉴,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多样性的呈现,推动学术创新,为艺术的国际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教结合”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艺术新篇章 [详细...]
    1. 一生耕耘中国写意花鸟画,刘伯骏102岁纪念展亮相北京画院
    2. 画家刘伯骏一生耕耘中国写意花鸟画,绘出了寻常百姓房前屋后的花卉之美。12月7日,“十指彩墨翔九天——刘伯骏102岁纪念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分为“平民花中四骄子”“文人画中四君子”两大板块、8个主题,展出了刘伯骏先生百岁前后创作的近60幅新作品。 向日葵、鸡冠花、美人蕉、牡丹,是刘伯骏笔下的“平民花中四骄子”。刘伯骏画向日葵,始于1961年,在大巴山深处,他被遍地连天的向日葵吸引,开创出彩墨“向阳花”系列。鸡冠花是大巴山家家户户门前院后广泛种植的花,刘伯骏采用近距离仰视视角画鸡冠花,在他眼中,顶着盛夏烈日怒放的鸡冠花,象征着巴蜀民众坚忍不拔、吃苦耐劳 [详细...]
    1. 山东年画的重构与传承
    2. 山东年画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不断流变和与时代的共融。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年画创作深入传统民俗价值旨趣与现代审美理念相融共生的时代性表达,书写国泰民安盛世赞歌。探索新中国山东年画的重构与传承的价值对于当下年画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传承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青年一代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世绘新象:新旧互动过程中的形象构建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新年画运动”令大量专业美术工作者投身年画的改革浪潮,形成了新中国年画创作的高潮。山东年画逐渐形成了新的时代风格和审美特点。创作主体结合民间传统绘画语言进行调适和创新,年画的叙事话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文本内容。 1953年后,施邦华、谢昌一、白逸如、黄鹂、陈皋、 [详细...]
    1. 青花瓷中国文化符号构建历史演变分期研究
    2. 青花瓷诞生是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事件。青花瓷文化符号被频频运用到现代设计领域:北京地铁8号线北土城站青花瓷设计元素魅力十足、各种青花瓷风格的酒瓶包装琳琅满目、各品牌青花瓷风格手机在市场大火、青花晚礼服频频惊艳亮相国际时装周。中国是青花瓷之乡,青花瓷以其鲜明的视觉冲击力,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文化符号。青花瓷成为中国文化符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从寡到众、由弱到强的发展规律。从唐宋青花瓷的昙花一现,到明清青花瓷的万里同风,青花瓷的中国文化符号构建,经历“滥觞期—开创期—转折期—确立期”漫长的历史演变。 星星之火的滥觞期 青花瓷最早于唐代诞生在扬州。唐青花的诞生与阿拉伯文化东渐、中西文化交流等具有密切关系。唐青花造型以碗、盘、罐等中国传统造型为主,陶瓷纹样设计既有中国传统写意纹饰,又有浓郁的波斯几 [详细...]
    1. 福建持续加强古厝古建筑保护利用
    2. 日前,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古厝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的决议》,推动古厝古建筑保护利用。 决议提出,各级政府要树立加强古厝古建筑保护利用也是政绩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属地管理主体责任。要推进古厝古建筑保护利用与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协同互进,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各级监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要依法履行职责,各级人大要依法加强监督,加快制定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各地要将加强古厝古建筑保护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推进古厝古建筑的普查甄别、认定公布、登记造册等,分类制定修缮导则和技术规程,加强数字化建设,推动全省资源开放共享。 决议鼓励积极挖掘古厝古建筑利用的现实价值和可持续发展途径,鼓励发展文化创意、观光研学、酒 [详细...]
    1. 两部门部署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建设
    2. 日前,为进一步提升考古设施装备水平,《国家文物局办公室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建设管理的通知》印发,配套编制了《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建设指南(试行)》,确保库房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是由考古机构管理和使用,承担区域性考古标本保存、周转、整理、保护、修复、研究、展示、教育等多种功能的文物保护利用设施。 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项目按照“央地合作、区域共享、安全高效”的原则,提出了两阶段工作目标:到2025年,建设20个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初步完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重点地区考古标本保存管理条件有效改善;到2035年,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体系更加完备,设施设备配置科技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国考古标本 [详细...]
    1. 中国画:“意”的特质比笔墨更重要
    2.    【学术争鸣】   二十世纪以来,艺术家们讨论的笔墨概念,主要有如下几重含义:   第一,笔墨是中国画使用的基础工具;第二,笔墨是创作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其程式化的组合;第三,笔墨是中国画画面效果的术语别称;第四,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笔墨逐渐演化为凝聚中国文化独有气质和审美经验的文化符号。   20世纪90年代,张仃提出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这句话是针对当时的中国画创作领域笔墨生存空间被挤压、地位被忽视、价值被消解的情况而言的。   必须指明的一点是,我认为笔墨并非从始至终贯穿于中国画的所有领 [详细...]
    1. 中国画以笔墨见高度
    2.    【学术争鸣】   笔墨问题一直是中国画传承创新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我认为,笔墨是中国画构成的核心要素,中国画之体,由笔墨立。在中国画范畴里,笔墨好不好是个基准,笔墨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黄宾虹先生在画论中表述,“中国画的渊源派别及其章法,必归之于用笔用墨,以植其基”,笔墨的高下影响着画的水平。   中国画的笔墨不是虚的,更不是空洞的。勾勒轮廓是用笔,渲染明暗则是用墨;刚劲挺拔、婉转顿挫在于笔的使用,浓淡干湿、水墨淋漓则在于墨的发挥。因为画家的个性、天赋、学识、眼界等存在一定的差别,对于笔墨的使用也不尽相同:有笔强于墨者,如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1.308(s)   52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7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