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重塑文学经典形象—​—蒋兆和《与阿Q像》的艺术价值
    2. 与阿Q 像(国画) 96×60厘米 1938年 蒋兆和 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蒋兆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艺术造诣,成为写实水墨人物画的杰出代表。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更是一位卓越的美术教育家,其艺术创作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将西方素描造型技法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皴擦点染之法巧妙融合,开创了中国写实水墨人物画的新篇章。 近日,“蒋兆和先生作品捐赠仪式”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捐赠仪式上,蒋兆和以鲁迅笔下人物阿Q为原型创作的经典之作《与阿Q像》,以及他个人的17件(套)文房用品,均无偿捐赠给了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表示,此次捐赠对重 [详细...]
    1. 黄慎:画到精神飘没处
    2. 枯木雄鹰图(国画) 172×89厘米 清 黄慎 庄子在《人间世》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清雍正四年(1726年),福建画家黄慎在荒郊中也发现了一个看似无用却影响他一生的物品。这是一个长在树上的木瘤,硕大而结实。黄慎被这个木瘤深深吸引住了。黄慎把它从树上取下并挖空,略微修整后做成了一只极为美观的瘿瓢(瘿木制的瓢)。他还在内部口沿以草书刻上“雍正四年黄慎制”七字,又以八分书落款“瘿瓢”二字。从此,他以“瘿瓢”为名号。看似无用的木瘤,却在遇到了黄慎之后,有了大用。 黄慎,福建宁化人,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他是清代杰 [详细...]
    1. 叶瀚与《中国美术史》
    2. 近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了晚清民国名士叶瀚的《晚学庐丛稿》,这批叶氏遗稿原存于上海图书馆,有六十册,现整理为十六册,虽然尚非其著作全部,亦证明他治学的广博与勤勉。 叶瀚(1863—1933年),字浩吾,晚清维新派名士、教育家。他出生在杭州有名的书香世家“木场巷叶家”,高祖是乾隆间与刘镛同榜的名进士叶藩,子侄辈有光绪末年进士、民国大银行家、藏书家叶景葵。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叶瀚自幼接受了严格的科举教育。17岁时,他进入成立不久的上海格致书院,接受新式学堂教育。格致书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培养科技人才的理工学校,校长是晚清杰出思想家王韬。王韬为提倡新学,每年春夏秋 [详细...]
    1. 非遗进校园,传承中华文化之美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绵延中华文明传统,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传统文化资源。非遗融入现代学校美育教育,让学生可以直观生动地感知非遗,体验传统文化精神,是探索中国特色美育教育的重要实践。 四川省成都市较早就在所属的学校中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2014年成都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市教育局、市文化局联合实施“非遗传承进校园”示范活动,并授牌成都市第一批“非遗传承基地学校”,成都市所属的学校围绕“非遗传承基地”展开工作,将非遗融入学校美育教育。 崇州道明竹编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崇州中小学校积极将竹编融入学校教育,道明竹编代表性传承人丁志云、丁春梅父女积极支持和参与“非遗进校园”的教学活动。2016年崇州中学被授予成都市“非遗传承基地学校”,邀请丁春梅在崇州中学举办竹编讲座,此后丁春梅父女 [详细...]
    1. “石榴籽计划”:以美育润边疆
    2. 新疆和田县实验中学的孩子们在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支教生的指导下学习剪纸。 王肖彤供图 高校美育工作如何聚焦“大美育”格局,为社会播撒美的种子呢?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近年来在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方面作出积极探索与实践,肩负起高校美育的社会责任,开创新时代边疆高校美育工作的新局面。 2016年,学院师生开展“石榴籽计划”美育教育推广项目,奔赴新疆的乡村角落、深入偏远学校,为孩子们送去美的教育与启迪。此项目经过持续实施,已构建起新疆乡村中小学校美育课程体系,并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学院师生将研发的美育课程带到 [详细...]
    1. “银发力量”散发美的光芒
    2. 10月11日,“翰苑芳菲”中国老年书画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书画作品献礼暨纪念建会40载成果展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400多幅佳作从近8500件报名作品中脱颖而出,用心抒写对党和祖国的热爱、生动描绘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深情表达对下一代的期许……一幅展现新时代中国老年人精神风貌的长卷在眼前铺开。 传递幸福,熔铸文化自信 莫言秋色山容淡,山到深秋红更深。展出作品中,不仅有老一辈革命家、著名书画家的墨宝,也有来自全国各地老年书画爱好者的佳作。作品有的记录人民幸福生活,有的描绘祖国壮丽山河,有的展现社会和谐景象以及时代 [详细...]
    1. 诗意的联系——古代风俗画与现代摄影的比较与研究
    2. 百美图 局部(国画) 37×452厘米 明 仇英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在当下的文化研究中,比较是一种常见的方式,通过古今、中西等的对比,能够进一步辨识文化中的共性和特性。与此同时,比较之间的“联系”是关键的一环,两类或几类事物能够并置在一起,取决于联系的合理性。将这种方式应用到展览策划中时,这种联系就成为策展的主题和思路,为不同时空的作品重写故事,可能会发掘出一些未曾关注的角度,或是将一些易被忽视的部分凸显出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近年来将这种方式应用到序列馆藏的研究展览中,尝试突破时间、名家杰作的既有策展思路,让藏品在跨时空的比较中获得新的阐释维度。 [详细...]
    1. “五色·万象”:中国传统色的现代性转译
    2. 入选2024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的“五色·万象——中国传统色现代性转译研究展”,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策划推出,该展览项目通过深入挖掘和展示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现代价值,旨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文化服务。展览聚焦于中国传统的五行五色观念,探讨这一源远流长的色彩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转换与应用。 自春秋战国时期起,“五色”观念体系便已初步形成,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色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极为深刻且独特,《左传·桓公二年》有云:“五色比象,昭其物也。”这意味着通过五色描绘塑造世间万物,可以清楚地展示或揭示事物的本质。这一观念不 [详细...]
    1. 笔墨丹青颂中华
    2. 日前,由中国国家画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共同策划的“国之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开幕。展览以“国之颂”为主题,汇集讴歌祖国、表现时代的艺术作品近400件,涵盖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综合材料、漆画等。展览旨在用艺术作品讲述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上下求索、风雨兼程、砥砺奋进的光辉历程,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奋斗精神,深情讴歌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淳表示,此次展览名家荟萃、佳作云集,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突出的人民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多元的探索性,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详细...]
    1. “锦绣中国——刺绣公共教育展”展现刺绣发展脉络
    2. 10月18日,“锦绣中国——刺绣公共教育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出席开幕式。 “锦绣中国——刺绣公共教育展”于今年5月入选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此次展览汇集了全国多地区、多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绣种,如苏绣、蜀绣、湘绣、粤绣、京绣、苗绣、满绣、水族马尾绣等在当代传承、发展、融合、创新的优秀成果,共计200余件(套),分为“黄河铺绮绣”“长江驭锦鸾”“木棉绽粤江”“丹曦映北国”“鱼龙舞南溟”五大单元,以作品结合工具、材料、互动体验等方式,生动、全面地呈现出中国刺绣的发展脉络和当代面貌。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171(s)   5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