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澄观”与“卧游”双展:探索江南文化的当代价值
    2. 2024年12月27日至2025年3月27日,由上海市松江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之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上海新闻晨报杂志社有限公司承办的“江南名师雅集——澄观”“江南新青年——卧游”双展在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 “澄观”一词取自《庄子》,意在通过艺术表达呈现一种清净澄澈的精神境界。“澄观”展览邀请了来自江南三地的五位艺术家和学者——王小松、尹悟铭、谭峥、毛冬华、项笠苹,他们所涉及的领域涵盖了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策展等,通过对江南文化进行多角度的回溯与再诠释,以探索江南文化的当代价值。 作为当代江南文化的一个典型,上海的城市意象成 [详细...]
    1. 在传统继承与当代发展中寻找平衡点——评谭建明雕塑作品
    2. 2021——新时期的沙洲村(雕塑) 谭建明   雕塑作为一种凝固的艺术形式,承载着艺术家对世界的理解、对历史的铭记和对未来的憧憬。湖南师大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谭建明在传统和当代的继承与发展中找到了平衡点,走出了一条承古而不泥古、破法而不悖法的道路。他的雕塑以其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对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精准表达、对多感官造型能力的独特呈现、对雕塑艺术创新精神的积极探索等方面的艺术魅力,在当代雕塑领域独树一帜。   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谭建明的雕塑作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详细...]
    1. 周连华的艺术:见相非相
    2.   河南安阳画家周连华现生活工作于苏州、上海,长期致力于具有中国风格的抽象主义艺术创作。在绘画中,她强调追寻内心最真实的感悟,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超越性”与“写意性”融入抽象色彩的表现之中,形成自己独特而又强烈的艺术风格。1月5日至15日,由安阳市文联主办的“见相非相——周连华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共展出周连华的35件代表作。   展览的第一单元“观·繁花”,展现周连华从北方客居沪上,每天沉浸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资讯发达的大都市氛围之中,遂将生命的激情铺陈于画面,用写意的笔法、绚烂的色彩一次次和这个城市进行对话。第二单元“看·花开”集中展现周连华在与花相关 [详细...]
    1. “书中蝴蝶”藏书票
    2. 藏书票是贴在书的扉页或夹在书中表明藏书主人的标识。用更简洁的话表述,藏书票是代表藏书主人的标记。它通常采用木版、铜版、丝网版、石版等版画形式,表现各种美术图案,署上“某某藏书”等字样,并印上国际通用的藏书票标志“Ex Libris”。作为小版画或微型版画,藏书票以其小巧玲珑、精美雅致的艺术性,被誉为“书中蝴蝶”“纸上宝石”“书中精灵”等。 藏书票源于15世纪的欧洲,现已知世界上第一张藏书票是由德国人设计制作的《刺猬》,图上绘一只活灵活现的刺猬,全身布满尖锐的棘毛,居于中央,嘴里衔一枝野花,脚下踩着几株被折断的花草,上端有一飘浮的弯卷缎带,缎带上书写一行德文 [详细...]
    1. 《蛙声十里出山泉》中的生态美学
    2. 蛙声十里出山泉(国画)1951年 齐白石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和美学结合的一门新型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学科。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 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在构图、设计、水墨运用以及黑白对比上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画中景物经过精心勾画与渲染,尤其是经典的“S”形构图,激流而下的水与6只蝌蚪之间的巧妙安排,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科学意义。 [详细...]
    1. 唤起对区域美术发展的关注
    2. 苏醒的黑土地(油画) 180×200厘米 2024年 刘兆武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白山松水 守艺传薪:东北美术文脉精品巡展”全面展示了东北美术的发展历史,同时又联系了新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这种因为区域的特点而彰显的文脉,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也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较为独特的个案。 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地域性的高度成就都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显然,东北地区的影响力正在于它是近现代中国的工业基地,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东北美术的文脉可以追溯到从延安以来的历史发展。1942年,毛泽东 [详细...]
    1. 金石学史研究与刻帖书法新探
    2. 以金石学史的方法感触历史 金石学,是“研究中国历代金石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及其所刻文字图像之体例作风;上自经史考订、文章义例,下至艺术鉴赏之学也”。西汉时期已开始对古代文字和铜器进行研究,但未成体系。至宋代,由于恢复礼制,重视经学,兴起收藏和研究古器物的热潮,形成著录、校勘、鉴别、考订金石的专门而系统的方法,遂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元明渐趋衰弱,清代倡导儒家经典,推崇“朴学”,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学者,强调“经世致用”,注重考据,遂将与小学密切相关的金石学推向高潮,以金石为主要师法对象的清代碑学也随着金石考据学的兴起而繁盛。 刻帖是将墨 [详细...]
    1. 书法艺术的科学解析——兼谈高光天新著《兰亭之美》
    2. 《兰亭》之美 高天光著 文物出版社 高光天先生多年来从事物理学研究,退休后热衷于研究书法,和我多有讨论。在新著《兰亭之美》付梓之际,高先生嘱我作跋,我虽感惶恐,却也觉得这是一个求教的好机会。从科学的视角研究《兰亭序》是本书的特色,所以我想谈谈科学研究和书法研究的关系,然后谈谈阅读本书的收获。 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以求“美”为鹄的,学术研究则以求“真”为旨归。在学术研究领域,又有以体悟、反思为主要方法的人文学研究,以及以实验、测量、调查、统计为主要方法的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 艺术和科学具有各自的界域, [详细...]
    1. 何为“风态”
    2. 吉林省博物院近日举办“风态:晚明法书与后世品题录”藏品展。展览主题为“风态”,究竟什么是风态?风是风格,态是神态。我们到现场看真迹展,首先是能近距离获取一家作品的风格,一家流派的神态。其次,我们更要看看晚明这些书家的诗文札记,了解他们是以何种心态和眼光去看世事、过生活,我们要借着这些经典作品来“穿越时空”,还原当时。 此次展览展出的展品,要数董其昌的最多。作品形式也丰富,有册页、手卷、条幅、扇面,件数多达12件。董氏的风态,是淡雅从容。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一件小行楷,写的是宋人词一首,题目是《不易》,调寄“霜天晓角”。 “功名大小,天已安排了, [详细...]
    1. 艺术生长:中央美术学院业生作品邀请展
    2. 展览现场 1月5日,由中央美术学院、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主办的“艺术生长:毕业之后,你还好吗——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生作品邀请展”在景德镇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开幕。 展览邀请了30位艺术家参展,选取近10年来荣获“千里行奖”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毕业生成长案例,展览作品包括架上绘画、书法、雕塑、装置、影像、交互艺术、艺术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不乏在毕业展期间广受关注的网红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青年艺术家的多元创作风格,更真实反映了他们踏入社会后的成长状态和思考。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认为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180(s)   5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