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周石峰与他的烟霞兴会

      作者:李百灵2022-08-12 06:48:30 来源:中国文化报

         碧霞流壑(国画) 2021年 周石峰


        “‘烟霞’之美不仅是指现实中的烟霞,还是传统文化当中的写意精神、文人情怀的象征。‘兴会’就是把在一瞬间的强烈感受和平时的积淀结合起来,形成既有偶然效果又有必然趋势的作品。”周石峰如此说道。日前,由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之“兴会烟霞——周石峰山水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共展出周石峰近两年创作的山水画作品41件(套)。本次展览以“兴会烟霞”为主题,展现了周石峰40年来对山水画创作研究的学术追求。“烟霞”代表周石峰对烟霞缥缈的传统山水文化的向往,也体现出其坐看云烟聚散的淡然心境。

        周石峰生长于武汉,华中地域的包容决定了他山水画创作兼有南派山水画的平远秀丽和北派山水画的高远巍峨。多年来,周石峰在形式上尝试古典图式、西方流派和自然写生间的互鉴,在笔墨里求索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在自然中体悟山川造化、千岩竞秀、云兴霞蔚的瑰丽多彩,并以此为基,创立出独具个性的图式语言——“轻烟山水”。“我的‘轻烟山水’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我带学生沿三峡的一次写生。因途中遇大雾,峡江在雾霾中若隐若现,神秘极了。不知是天生喜清空之境,还是被有无之境所吸引,我从雾中启迪了创作淡境山水的冲动,从此创作激情一发而不可收。我要用我的轻烟山水图式表达我胸中所体味到的长江文化与中国精神之无穷魅力。”周石峰说。

        20世纪90年代,周石峰为了解决自然丘壑和笔墨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先后五上黄山,四入神农架,在朝晖夕阴中观照林岚丘壑与云蒸霞蔚的万千气象,在创作实践中总结和剖析先贤笔墨转换的成功经验,为他的山水画以客观表现转换为以笔墨表现为主体的山水画变革做准备。

        周石峰从理论与实践上对轻烟山水的语言图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撰写了《山水画重在画意境》《轻烟山水画谈》《淡境——山水画审美的真谛》等多篇论文。他说:“冲淡之境是最令我神往的境界。我所画轻烟山水淡若轻烟,通过对经典传统笔墨的学习,尤其受‘李成山水如梦幻中’的启示,结合现代板块式构成和二维空间的处理,我试图淡去林壑之象、山水之形,使山色似在有无中,情意深藏有无间。山水图式主要来自我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对传统的继承而形成的胸中丘壑。我用如烟的笔墨写我胸中丘壑,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使其精神能在这空幻深意的境界中漫游。”由此,周石峰在继承传统笔墨语言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山水画语言系统,其画淡若轻烟,其境空灵、纯净、典雅。

        周石峰始终在不断寻找着突破和创新之路。他说:“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是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新时代,如何将新的感受、新的情感、新的人文关怀、新的天人合一的精神通过新的图式、新的笔墨语言在山水画演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传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思考、去实践的新课题。”因而,继“轻烟山水”之后,他又创作了“碧霞山水”和“烟霞山水”系列。这些作品融聚了勾勒、没骨、皴染、泼染和意写等多种技法,整体上更加关注笔墨精神与人的心灵和时代新貌的契合,呈现出质朴敦厚、淡泊中和的笔墨气象,彰显出周石峰相对全面的绘画基础和立足传统、敢于不断创新的艺术品格。

        周石峰的山水画作品涌动着强劲的生命力,以真挚的情感表现赋予其灵魂,独特的绘画语言、高超的绘画技巧,再赋予其形象;瞬间的灵感或长期的思考又为其塑造出不同的个性,故作品画面流露着天地自然的灵气和元气,表现着画家心之感悟与情之感受。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评价其作品:“呈南方山水之氤氲,显北方山水之骨架,散淡与奇构形成笔墨世界的幽远。”吴为山认为,这种效果的获得源于“传统的勾勒皴擦,化为其个性表达,并融入新的图式”,最终“并不止于诠释古老的智慧,更在于他成功运用契合时代的语言符号而沿溯中国山水精神之渊薮”。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也评价说:“周石峰是一位注重意境的杰出山水画家,在他的作品中,乍一看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幻境。他的山水画很难用程式化的概念去分析、去阐述,无论从构图,还是线条、墨色,都似乎处于太虚幻境,让观者犹如进入催眠状态,神游其间。一如亲临一个神秘古老的山峦间,回应着彼时自然界的呼吸与声响,感受着大地相融一体的无我状态,给生活在都市喧嚣中的人们的心灵注入一股不染凡尘的自然与纯净。”

      thread
      thread
      Processed in 0.040(s)   7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