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知通告

      97岁高龄的著名画家陈佩秋教授为红心伟业题字

          (1/9)

          (2/9)

          (3/9)

          (4/9)

          (5/9)

          (6/9)陈佩秋 竹溪翠鸟

          (7/9)《翠竹山鹧》,陈佩秋

          (8/9)

          (9/9)《斑鸠与山茶》,陈佩秋

        2018年6月17日,红心伟业去上海看望97岁高龄的著名画家陈佩秋教授,陈佩秋教授为红心伟业题字。

        陈佩秋(1922年12月—),字健碧,斋名秋兰室,河南南阳人。20世纪末海上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丈夫谢稚柳,中国著名国画家,书法鉴赏家。

        陈佩秋简介

        1922年12月生。她自幼酷爱绘画,1944年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郑午昌等大家。1956年她的《天目山杜鹃》获上海市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从而引起画坛的重视。1986年她的《红满枝头》获第6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三等奖。八九十年代她曾多次在上海、南京、香港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或联展。  


        陈佩秋年表


        陈佩秋1923年 癸亥 1岁

        2月14日生(农历1922年12月29日)。


        1942年 壬午 20岁

        入西南联合大学,专攻理工科。


        1944年 甲申 22岁

        考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1950年 庚寅 28岁

        国立艺专毕业,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开始大量接触古代字画,临摹宋人团扇。


        1952年 壬辰 30岁

        作《仿钱选八花图卷》。钱选《八花图卷》原为张珩所藏,50年代陈佩秋借临两本,其一酬赠张氏,另一今为香港藏家所得,潘泊鹰赋诗并题,款书为谢稚柳作。


        1953年 癸巳 31岁

        临李嵩《花篮图》。

        1954年 甲午 32岁

        谢稚柳为陈佩秋作《十幅图》,章士钊、沈尹默、潘伯鹰、冒广生为题。


        1955年  乙未 33岁

        上海中国画院成立,被聘为画师。


        1956年 丙申 34岁


        由河滨大楼迁居乌鲁木齐南路176号。

        作工笔《天目山杜鹃》参加上海青年美展并获得一等奖,参加全国青年美展获得二等奖。


        1957年 丁酉 35岁

        作《蜀葵双鸭》。


        1958年 戊戌 36岁

        作《红蕖湖石》、《梅竹双禽》。与谢稚柳合作《闵行一条街图》,草稿为陈佩秋打,是时闵行 新建。与谢稚柳合作绢本山水长卷,陈佩秋作屋宇,谢稚柳作山石。


        1961年 辛丑 39岁


        作工笔《红叶秋蝉图卷》、《白荷团扇》、《芙蓉团扇》。

        作《墨兰图》,题“丁酉夏南游罗浮,天雨居广州,过希白先生高斋,得观所藏历代名画并承惠赠马钦山册页,尤深感佩,谨以拙作寄呈,盖欲少答情厚于万一也。”

        1962年 壬寅 40岁


        作工笔《蝴蝶图卷》。题:“壬寅初夏余之羊城就医,于广州画苑得王石谷临赵鸥波仿大年《湖庄清夏卷》,展玩旬日,以之持赠沈光夫人。六月及还沪江,送别之日,夫人命余为写蛱蝶图,复出斯卷壁赵。佩秋作此寄呈少答夫人情厚。”


        1963年 癸卯 41岁


        作《九月海棠》、《蜀葵》、《紫芍药》。

        作工笔《木实图卷》,1997年重题:“木实写真图,余早岁在龙华植物园所得稿,款识癸卯一九六三年,文革前所作。其果实枝叶所用皴笔钩线已较五十年代有所进步,识者当以吾言不虚也”。

        作盆景《兰花》,题“余二十写花,今五十一矣。每当秋春百卉著蕾之时,策健步于花房、园林,或手栽盆景,纵观其休歇,成盛怒发之态,久之心有所得,而运诸于笔,于是花之舒侧偃仰纷靡婆娑之态,莫不挥洒自如,栩栩乎跃之缣素之上矣。”1981年重题:“此余四十二岁所写作,甫成草图,即弃置箱底。丙午之变,十稿九灰。壬子七月,劫余复得,因为润色,复题记于上。丙午以来,不事旧业,遂有笔砚荒陈之叹。通观其上书体,较诸壬寅前后所作大多逊色。”


        1966年 丙午 44岁

        “文化大革命”爆发,8月1日,第一次被抄家,被抄去诸多古代字画和现代名人书画。10月,第二次被抄家。


        1967年 丁未 45岁

        第三次被抄家,屋内物品几全被掠去,仅仅留下吃饭桌子,12月,陈佩秋被隔离审查。至文革结束,极少作画。


        1973年 癸丑 51岁

        作《岭南佳胜》,题:“岭南佳胜又重游,涉水攀林劳不休;兴到更阑犹未尽,披图还对万山秋。壬寅初夏再游粤中诸胜,自星湖还羊城,友人出赵左《秋山图卷》属题因作。今已十春,追忆游屐,为写是图。”


        1974年 甲寅 52岁

        作《芙蓉凫鹥》。


        1975年 乙卯 53岁

        深入农村写生,作《水稻图》,谢稚柳为题"卷起湘帘近午天,薰人花气欲登仙。市斋浑有江乡意,砚水澜翻万顷田。


        1976年 丙辰 54岁


        谢稚柳为岳美缇作《竹》册12幅,陈佩秋题扉页“翠色秋波”。

        作《水仙兰蕙册》八开。

        夏,去新安富春水电站参观写生,作《能量夺天》、12月作《雨后山村》。

        接触西方绘画,颇喜印象派色彩。


        1977年 丁巳 55岁


        作《绿叶黄鹂》、《松鸦》。

        9月,应北京首都机场之邀,与谢稚柳、唐云、朱屺瞻、陈秋草等赴京作布置画。

        1978年 戊午 56岁

        任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

        《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在上海展出,前往参观。

        11月,杭州西泠印社恢复,与谢稚柳应邀前往参加庆祝活动。

        作《春酣》、《竹荫双禽》、《荷塘清夏》、《莲实佳鹅》、《黄山》、《阳朔小景》、《寒林双禽》。


        1979年 己未 57岁


        1月,与谢稚柳在广州,是时,陆俨少、刘旦宅、应野平等同在。

        12月,与谢稚柳一起应邀赴杭州参加西泠印社成立75周年庆祝大会,与谢稚柳、朱屺瞻等8位画家合作《东风浩荡图》。

        作 《秋果山禽图》,将工笔、写意、山水、花鸟结合。

        陈佩秋作《秋林聚禽》、《秋林鸳鸯》。


        1980年 庚申 58岁


        3月8日至15日,朵云轩、香港集古斋在香港集古斋画廊联合举办“谢稚柳、陈佩秋画展”,作品150多件,大部分为近作,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谢稚柳、陈佩秋画集》由香港美术家出版社出版。

        作《海棠山雀》。


        1981年 辛酉 59岁


        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访问讲学,在港期间,观看香港收藏家的字画。

        5月20日,上海友谊商店举办“谢稚柳、陈佩秋画展”。

        11月11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和上海博物馆在上海工业展览馆联合举办“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

        12月,于江苏省美术馆举行“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览”。

        作《竹泉银雉》。


        1982年 壬戌 60岁

        4月12日,香港《文汇报》中国书画专版刊登谢稚柳、陈佩秋作品。

        12月,《陈佩秋画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3年 癸亥 61岁

        夏初,与谢稚柳一起赴京,为中南海紫光阁作画,与谢稚柳合作《冬景》。

        出访日本,进行书法交流。


        1984年 甲子 62岁


        任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作品《红满枝头》参加全国六届美展并获铜奖。


        4月27日至5月16日,“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览”在山东省美术馆展出,作品100余幅。


        1985年 乙丑 63岁


        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参加“日中全国精选水墨画展”。


        1月,由乌鲁木齐南路迁居巨鹿路。


        9月,前往敦煌,为谢稚柳补充《敦煌艺术叙录》作实地勘察。


        9月30日,“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在安徽合肥开幕,参加开幕式,10月2日,为采石矶太白楼作画,10月4日,登黄山,10月7日,参观歙县墨厂及砚厂并作画。


        陈佩秋


        1986年 丙寅 64岁


        5月,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与谢稚柳前往参加当代中国画展和学术讨论会。


        12月18日,“谢稚柳、陈佩秋画展”在香港展览中心举行。陈佩秋作品75幅,多为近作,谢稚柳作品85幅,香港各大报刊、电视台皆作报道。《谢稚柳、陈佩秋画集》由香港博雅艺术公司、深圳博雅艺术公司出版,所选作品为展品。


        作《山光水态图卷》,题:“予习山水,自清六家四僧而上溯宋元,每有名山大川之游,反复体察前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说。至于古稀之年,犹未悟得其间精髓。尔来画人多以西洋彩影摄象为师,于是搜尽奇峰打草稿,疲于奔命之苦,遂一去不返,从此弃古奉新,舍中就外,穷尽移花接木之能,而颇以匠心独运自诩。殊不知此中奥秘,人竟皆为是,难免又有山阴道上之患。而我辈从事绘事者,能不以之自勉乎?”


        1987年 丁卯 65岁


        作水墨工笔《四君子图卷》。


        作《竹禽图卷》。


        1988年 戊辰 66岁


        7月,“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于辽宁省博物馆举行。


        任南京大学中国画艺术中心客座教授。


        以1987年工笔《四君子图卷》为底本作意笔水墨《四君子图卷》。


        作水墨工笔《鸳鸯图卷》。


        1989年 己巳 67岁

        题谢稚柳落墨白莲卷:“壮暮堂所作白莲,其画法乃自前人笔记所载徐熙落墨法颖脱而出,知台北张氏大千先生晚岁亦创泼墨泼彩画法,可谓殊途同归矣。”

        作彩墨《仙子凌波图卷》。


        1990年 庚午 68岁

        于香港举办书画大展,出版《陈佩秋画集》。


        1991年 辛未 69岁

        与谢稚柳居住于香港。


        1992年 壬申 70岁


        5月应美国堪萨斯博物馆邀请,与谢稚柳一起参加"董其昌世纪"学术研讨会。

        在澳门陈佩秋举行“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


        1993年 癸酉 71岁


        春,作《月下花前图卷》,《八珍图卷》。

        4月,去杭州参加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成立65周年纪念活动。

        10月,参加上海市代表团去东京、大阪进行文化交流。


        1994年 甲戌 72岁


        5月,受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邀请,与谢稚柳、程十发、刘旦宅在台北举办“上海当代水墨四大名家联展”,同时出版展览画册,江兆申为展览作序。

        7月,《陈佩秋书画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选登作品为1952年至1992年,96幅。


        1995年 乙亥 73岁

        作《春山白云图》、《柳阴白鹭图》。


        1996年 丙子 74岁


        11月,参观美国旧金山博物馆举办的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华瑰宝展。

        12月20日,与谢稚柳一起在旧金山讲课,内容为“从旧金山中华瑰宝展谈古书画鉴定”,陈佩秋对宋、元、明各流派和各家作品作详细分析,并将西方18世纪的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作了比较说明。


        1997年 丁丑 75岁


        春,作《浅水遥山图卷》、《青峦山居》。

        8月30日,飞西安,参观乾陵、茂陵、法门寺、兵马俑、华山、碑林、陕西历史博物馆。


        1998年 戊寅 76岁


        4月10日,在杭州参加中国美术学院70周年庆祝大会,11日,作《松之寿》赠母校。

        5月,“上海中国画院画家丛书”《陈佩秋》由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


        8月11日至11月15日,由香港临时市政局主办、香港艺术馆策划的“谢稚柳、陈佩秋画展”于香港艺术馆展出,此次展览对艺术界影响甚大。 同时出版大型画册《谢稚柳·陈佩秋的艺术》。 香港艺术馆馆长朱锦鸾作序 《延续中的拓展--陈佩秋的绘画 》, 序言称:陈佩秋认为艺术创造贵乎“新”和“难”。她本身的艺术根基立足于传统,她对创新的观念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旧就没有新。她细心钻研国画的绘画元素,用精炼的线条和传统的笔墨,配合启发自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去描绘景象的质感、体积和动感。她认为“新”是要经过知识和技巧的累积,而经验的累积和驾驭技巧是费时费力的,这曲折艰难的过程就是“难”。然而她视这些困难的处境是创作的催化剂,亦只有拥有此特殊性和执著的人才可以建立起精炼的技巧和清晰地表达出艺术家的思想。作为一个传统中国画的继承者,她赋予自己一个使命--对传统国画于现代艺术发展的贡献作重新的定位。在钻研传统表现手法后,她细心观察自然万物,专注于表达她对大自然的崭新观感,写她的胸中丘壑。


        1999年 己卯 77岁

        11月,由巨鹿路迁居虹梅路。

        受聘为朵云轩顾问。


        2000年 庚辰 78岁


        1月1日,参加朵云轩100周年庆祝活动。

        1月8日,陈佩秋画展于上海中国画院开幕。

        5月,《陈佩秋山水花卉扇册》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6月,谢稚柳、陈佩秋画展于朵云轩开幕,作为朵云轩百年庆典活动内容之一,同时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谢稚柳·陈佩秋的艺术》。

        作品青绿山水一组参加2000年上海双年展(海上·上海)。

        受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2001年 辛巳 79岁


        5月,就董源《溪岸图》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认为《溪岸图》是董源传世真迹,而《夏山图》、《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可以重新研究,"由于这三件作品原来是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标准器’而存在的,如果这三件作品不是董源真迹,那么,中国水墨山水画的五代部分,就要重新认识。同时,与此相关的南北宋问题、元四家的师承等中国绘画史上的重大问题,也都要重新认识。中国山水画历史中有相当部分内容要重写了。"

        由虹梅路迁居名都城。


        2002年 80岁

        2月8日“陈佩秋艺术展”于在上海美术馆开幕 

        编辑本段创作风格


        陈佩秋早年曾以山水为起点,从临摹珂罗版五代赵幹的《江行初雪图》入手,由宋元直至清六家、四僧。


        50年代后专攻花鸟,取崔白、吕纪、徐渭、陈老莲、八大、恽寿平诸家,所作工写结合,熔宋画的空灵坚实与明清文人画的墨韵精华于一炉,画风浓丽秀美,格调委婉含蓄。


        90年代她探索细笔青绿山水,吸收西画光、色的表现技巧,别开生面,颇受好评。青绿山水是山水画中的一种,也是山水画中最先发展起来的表现形式,早在唐宋,李思训、李昭道、赵伯驹等画家的青绿山水主要表现贵族的生活,多描绘阁楼宫殿之皇家庙堂气象,以工细风格为尚,色彩绚丽,极富装饰性。至现代,在青绿山水创新上也出现了张大千,但终究未能超出传统的范畴。


        20世纪60年代初期,陈佩秋就开始注意西方早期印象派的绘画,特别是法国马奈作品中鲜艳明亮的色彩、简练准确的结构、强烈的明暗对比,更引起她浓厚的兴趣。在色彩的运用上,她用小笔着色,使画面在观赏者眼中形成视觉上的混合,作品给人一种朦胧、宁静之感,但不失明亮的气氛。尤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碰撞,陈佩秋更是勇于尝试,晚年破除古法,常用墨彩写意的笔调,细笔粗写,画出淡雅简远的意境来。她晚年的青绿山水大多用彩墨写成,满纸葱郁,一片江南欣欣向荣景致,昭示了画家无比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也开创了彩墨结合的中国画新风。她的书法初习倪瓒,后醉心于怀素,所作草书具有大丈夫气魄。


        从艺术成就看,谢稚柳和陈佩秋两人各有特色,艺术上都有鲜明个性;从市场表现看,谢稚柳要高于陈佩秋,不过,从市场潜力看,无疑陈佩秋的上升空间更大,因为陈佩秋的绘画艺术代表了当今在世画家的最高水平,后市很值得藏家关注。 

        编辑本段作品市场


        陈佩秋的作品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海内外拍卖市场,1993年6月,她的《春谷幽兰》在首届朵云轩拍卖会上以2.2万元成交;1994年她的《竹鸟》被苏富比拍至1.15 万港元。此后,她的作品行情呈稳步攀升之势。1995年她的《春山白云图》被朵云轩以6.82万元卖出。1996年朵云轩又推出她的两本册页:一本为8开《花果虾蛙册》,拍得4.62万元;另一本为10开《春华秋实册》,拍得7.7万元。1998年尽管艺术市场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她的作品市场仍显示出强劲的势头。这一年,她的12开《杂画册》被中国嘉德拍至4.4万元,《翠林短亭图》在朵云轩春季拍卖会上以14.3万元成交,首次突破10万元。1999 年她的精心之作《春山访友》在朵云轩拍卖会上以22万元成交,再创陈氏作品新高。2000年《翎毛图》四屏和12开《案头小品册》在朵云轩拍卖会上创下12.65万元和7.7万元成交的好成绩。近几年来,陈佩秋的细笔青绿山水异军突起,让人们看到了她的潜力和后劲。2001年她的《翠峰古寺》在上海敬华拍卖会上以11万元成交;2003年《大地回春》被上海崇源拍至18.7万元;《溪山清远》在2004年苏富比拍卖会上获价78万港元;《黄花青川》在2005年荣宝拍卖会上获价330万元。尤值得一提的是,《海棠黄鹂图》在2006年上海崇源拍卖会上以275万元拍出,4年后,上海崇源再次推出此作,成交价达403.2万元。2011年她的《仿古杂画册》在中国嘉德获价690万元,此为陈佩秋作品市场最高价。其作品中以青绿山水精品价格最高,大幅青绿山水的价位已在百万以上。


        陈佩秋的书法也有不俗表现,她的《草书》在2001年朵云轩拍卖交易会上以0.46万元成交;《行书古诗2帧》在2005年荣宝拍卖会上以2.2万元拍出;《草书五言诗》在2006年上海崇源拍卖会上获价1.1万元。2010年,其《行书》卷和《草书十言联》分别在荣宝和博古斋以7.28万元和6.72万元成交。从目前的市场表现看,当今有不少女书画家的作品走红市场,其中能与男书画家抗衡的,无疑首推海派名家陈佩秋。鉴于陈佩秋的作品个性鲜明、魅力独特,加上女书画家的优势独特,她的作品行情未来仍有潜力再创新高。  

        编辑本段名家评说


        在中国当代画坛上,陈佩秋的花鸟是独树一帜的,无论重彩工笔,也不管是泼墨写意,都别具风韵,表现出她是一位独特性格的画家。


        陈佩秋又名健碧,她走上绘画道路,经历了一段有趣的过程。她出生于河南古郡南阳,在一年四季都充满花香的昆明,度过了她的青少年时期,读完了小学和中学。十九岁时,考进了西南联大,专攻理工科,读了一年,还是留恋中学时代所欢喜的绘画和速写,就毅然辍学,出走重庆,考进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抗战胜利后,又随校到了杭州西子湖畔。当时的国画名家黄宾虹、潘天寿、郑午昌等都云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在艺术风格上,对她有一定的熏陶和影响,但他不为老师们的授课所束缚,独行己志,去追求她认为理想的艺术风格。


        陈佩秋的花鸟取法两宋,用工笔双勾,赋以重彩,她把中国绘画传统技法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这种传统技巧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色。在当代中国画坛上,工笔重彩已被视为畏途,从事工笔花鸟画的画家已经是凤毛麟角了。陈佩秋不但能立马横枪,守着工笔花鸟画的阵脚,而且在艺术技巧和艺术境界上,有着更精深的造诣,把工笔花鸟推向新的水平。


        工笔花鸟兴于唐,经过五代的发展到了北宋,到达了鼎盛时期。文人画的兴起,写意画的出现,就使当时的画坛形成了疏密并重、工写齐驱的新的世界。工笔和写意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流派和画风,但两者并不排斥,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影响地向前发展着。所谓"写从工出",画史上的许多写意画家,都有深厚的工笔基础。直到近代,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才把工笔和写意对立起来,几乎是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把写意视之为千古绝唱,而对工笔则视之为"包小脚者"。在工笔画交了末运的时代,陈佩秋能以"君向潇湘我向秦"的气概,从事工笔画的学习与探索,在艺术创造和艺术风格上,又能做到不随波逐流,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了。


        陈佩秋的绘画生涯虽然是从工笔入手,但对写意流派的精华,她也是尽情地吸收,化为已有。在陈佩秋的绘画艺术中,把工笔和写意的两种画风,融为一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是两个看来似乎有些矛盾的画风,为什么能在陈佩秋的笔下统一起来,而且给人以那样的美感呢?陈佩秋的泼墨写意,并不是东涂西抹,把画家的工笔荷花和泼墨荷花相比较,就可以看出画家在泼墨中流露出来的线条特征,正是这种线条的特征,使她的泼墨荷花仍然是层次清晰,给人一种亭亭玉立的感觉。陈佩秋采用的写意方法,不是线条的削弱,而是把线条的艺术性加强了,以特别讲究的用笔用墨,把线条变得更生动、更奇特了。


        工笔重彩花鸟要能表现出纯净高雅的品格,关键是在色彩上要得之分寸。浓艳过之则俗,满纸的脂粉气,其画品就不高了。如何用色,这足以表现出艺术家美学思想和艺术情趣。陈佩秋在色彩的运用上,可以说是清华妍净、娟媚雅洁。在色彩的运用上,画家不但从中国绘画的传统中吸取了营养,而且善于吸收外来的东西。六十年代初期,陈佩秋就开始注意西方早期印象派的绘画,特别是法国马奈作品中鲜艳明亮的色彩、简练准确的结构、强烈的明暗对比更引起她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研究了陈佩秋的绘画,就不难发现她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在画家的笔底,无论是水下的游鱼、寒林中的飞鸟、绿竹中的熊猫,或是蕉叶下的睡鸭,无不蕴含着那种沉静恬淡的境界。这种境界常有一种气静神凝、意淡韵到之妙。


        以花鸟著称的陈佩秋,在山水画上也是另有一功的。她最初学画就是从画山水开始,临摹清代四王,后又溯流而上,崇尚南宋。她的山水常用墨彩写意的笔调,写出淡雅简远的意境来。但她不拘山水的绳墨,移山水技法于花鸟画中,在花鸟画的背景上写远山淡树,使花鸟与山水浑然天成;用山水的斧劈、侧锋来写树的老干,形成了一股苍劲浑厚的气息。她这种在艺术上知难而进的精神,常常给她的艺术创造带来新的闪光。


        倔强,这是陈佩秋的生活性格,更是她的艺术性格。她不因为自己是个女人,在艺术上就向男人示弱,她认为女画家也可以比男画家的艺术更高超些。在她的绘画中,常常遇到别人无法表现的一些题材,她能独辟蹊径,作为卓有成效的尝试。仙人球,这是一种不易表现的植物,因为它缺乏姿态。但是在陈佩秋的笔下,仙人球带着稜和刺的形体,独特的花朵与色调,就连那长着绿苔的小瓦盆,都能表现得富有姿态和情致。也正是由于这种倔强的性格,所以在她的绘画及书法艺术中,都摆脱了一般女艺术家所常有的织细、妩媚的艺术特色,表现出很大的气度,这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编辑本段老画家也爱史努比 

        画画是一次偶然


        "其实,我是半路出家的呀。"在客厅里坐定后,老太太与记者拉起了家常,就像一个老奶奶一样慈祥而随意,屋子里的水仙花散发着幽雅的清芬。


        1923年,陈佩秋出生于河南南阳,在昆明度过了她的青少年时期。年幼时,她即表现出艺术的天赋,学画画,学习成绩也相当优秀,读中学时数学常常考第一。陈佩秋高中毕业那年,抗战的烽火遍地燃起。也许是出于"科技救国"忧患意识,她于1942年考入了西南联大,学的是工科。之前,家中老太爷(父亲)反对她学工科,而希望她学经济。一个女孩子,能算算账就不错了。


        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她没有放弃绘画的爱好,加上这个时期全国各地的画家大多汇集到后方,使她的眼界大开。有一次,她去参观黄君璧、张大千的画展,黄君璧就对她说:"你既然喜欢画画,何不去考国立艺专呢?"


        22岁的陈佩秋于是就去投考撤退至重庆的国立艺专,一考果然被录取了。抗战胜利后随学校回到杭州,一共读了5年,算是"新制"。这期间,"黄君璧、潘天寿先后当过校长,黄宾虹、郑午昌等都教过我,教的都是传统的一路,跟画派画,有限的几路。"陈佩秋平静地说。


        当时在国立艺专,学生们对西方艺术非常向往,认为西方的写实主义为中国未来艺术发展的唯一途径,而对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没有足够的信心,这情景与今天差不多。而年轻的陈佩秋不为时风左右,她醉心于传统中国绘画已久,专注地钻研历代大师的艺术,近乎疯狂地从中吮吸滋养。甚至当她认真地临摹赵干的《江行初雪图》卷时,亦被黄宾虹斥之为工匠之事,不堪仿效。这也难怪,当时就连刘海粟也在写文章攻击过于写实的宋画,认为那不过是落后"再现",是"匠事"。  

        画扇子挣自己的口粮


        建国后,陈佩秋从国立艺专毕业,与谢稚柳先生一起定居上海,谢先生进博物馆工作,她先是在上海市文管会工作,5年后被上海画院聘为画师。但在文管会的半年多时间里,她有幸大量接触古代字画,看、读、摹,她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传统艺术的精髓,从读到摹,从摹到悟,破译了前人一个个谜团。


        不久,她退职到家当了名"职业画师"。如今说起职业画家是一门颇为来钱的行当,可在当时,要从画里讨生活却殊为不易。老太太如今忆起,满脸"话说天宝"般的沧桑。"退职了,就在家里画檀香扇、团扇什么的,拿是计件工资,一个月要画好多呢。当时唐云、江寒汀等人都画过。我画得很快,一天可以画好几把,这些扇子都是出口的。我还为私营工厂画过手帕、花布呢,这些工厂都在南市。我还为私营出版社画过年画,小画片,市场上需要什么我就画什么。画年画要符合老百姓的审美情趣,画得满满,色彩夸张,喜气洋洋,印上好几万份,全国发行。不过年画的版税也很高,有五六百元,在当时算相当不错的呢,我保留的薪水才80元嘛。你问有没有原稿保存?有哇,有两张,一张《喜鹊》在上海中国画院,还有一张近年还到国外展览过。"


        1956年,陈佩秋以一幅工笔画《天目山杜鹃》参加上海青年美展,获得一等奖,后来又参加全国青年展,抱了个二等奖回来。上海画坛对这个青年女画家刮目相看了。不久上海美术家协会成立,上海中国画院也组建起来了。"那时候,刘海粟、吴湖帆、谢稚柳、唐云、傅抱石、赖少其等都被聘为画师,青年画家也在受聘范围,我就有幸跻身于此,被评为画师,每月拿车马费80元,大家都一样,一直拿到文革以后。"


        那一年,陈佩秋才34岁。  

        被斥为"包小脚"的画家


        写陈佩秋,即使采取"通俗唱法",也不能绕过工笔画这个话题。


        工笔花鸟画兴于唐,经过五代的发展,到北宋达到鼎盛时期。文人画的兴起,写意画的出现,使得当时的画坛形成疏密并重,彩墨争辉、工写齐驱的新局面。工笔画和写意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流派和画风,但两者并不排斥,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影响地向前发展。所谓"写从工出",画史上许多写意画家都有着深厚的工笔基础。直到近代,美术理论出现了误区,创新派欲从西方的理论及实践取缔传统文化建制,把工笔画贬为"包小脚"。而传统派则坚守家园,认为以笔墨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媒体仍然有坚韧的延续性。


        被划为"传统派"的陈佩秋,花鸟取法两宋,用工笔双勾,赋以重彩,她把中国绘画传统技法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使这种传统技法有了新发展,呈现出新的风貌,把工笔花鸟推向新的水平。她在中年时画的《蝴蝶图卷》、《九月海棠》、《蜀葵》、《红叶秋蝉图卷》等,均可看出宋人的脉络,又有自己的心得,在画家圈子内还是受到很高评价的。特别传为美谈的是她在50年代初所作《仿钱选八花图卷》,是从该画收藏者张珩处借来原作临摹的,一共摹了两本,一本赠予张氏,另一本后来为香港一大收藏家收藏,潘伯鹰赋诗并题,谢稚柳写款书,这就颇说明她的工笔画来路很正的。


        十年动乱期间,陈佩秋与谢稚柳等老画家一样,几乎没有画过画,没有动笔的理由和机会,家里被抄了三次,屋内物品全被掠去,最让夫妇俩痛心的是许多古代字画和现代名人书画被红卫兵们胡乱地装上车拿走了,只剩下一张吃饭的桌子。1967年底,陈佩秋还被隔离审查,接着到奉贤"五七干校"劳动。


        到70年代末,陈佩秋又被"用"了,参与编《辞海》、写条目,拜访老画家。后来中国外交打破僵局后,国家领导人出访也多了起来,就让画家作画,作为国礼带到国外去。再后来,大宾馆饭店也恢复了接待功能,也需要挂一些所谓"主题积极向上"的画,于是陈佩秋就跟着造反派们到东山、富春江"下生活",大量写生,然后战战兢兢地画,生怕一不小心画成黑画。虽然此时只能牺牲风格,视名利为粪土,为政治服务,但有幸重握画笔的画家们将此视为一种恩典,当然画好后谁也不准落款。


        陈佩秋在1981年为自己的一幅《兰花》画重题款时沉痛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丙午之变,十稿九灰,壬子七月,劫余复得,因为润色,复题记于上。丙午以来,不事旧业,遂有笔砚荒陈之叹……"


        每个有成就的画家,在这段时期,都有这样的扪胸之痛。  

        "写从工出",云蒸霞蔚


        十年动乱结束后,陈佩秋与中国艺术界一样,迎来了春天。这个时候,西方印象派作品引进中国,她看了大为喜欢,而法国19世纪乡村风格绘画展在上海展出时,她也去看了,并当作艺术大事来看待。这个情景,人到中年的上海人是不会忘记的,长队从今天的美术馆排起(这个前英国人跑马总会,当时临时充当美术馆,后来又用于图书馆,今天复改建为美术馆。彼时,美术馆老馆都没有造起来呢),一直逶迤到人民广场近威海路口处。


        自80年代起,陈佩秋与先生谢稚柳频频去香港、日本、美国等地开画展,讲学,顺便到博物馆大饱眼福。就这样,已年近六旬的女画家陈佩秋接触了西方艺术,特别是印象派的作品,对她的风格改变起到了催化作用。


        陈佩秋开始将工笔与写意结合起来,并在笔墨、材料、观念等元素中寻找变化和尝试。如1977年的《花鸟虫鱼册》就以生动的笔触和泼墨去描写大自然的每一景物,而最成功之处莫过于她能够混合工笔与写意的技法,令作品更加隽美优雅。作于1988年的《溪山晴夏图卷》反映了她融合古人诸法而贯通出更臻完善的技巧,她在图中运用"泼彩"烘托出山水背景,配合细腻的麻雀啄食的写实画法,她胸中的丘壑则用泼彩的方法和心眼写出,而她的田园小景又用写实的方法和肉眼写出,这都是得力于她对大自然长期的观察与直接写生。


        陈佩秋的近期作品又显示了她对色彩、环境和整体气氛的关注,而对西方艺术元素的采纳又启发了她作品中密集的短而有力的笔触。所以有人说她的色彩组合完全是出于她个人的特质,密而短的设色笔触则是她对传统的"点"与"皱"技法的一种变调。


        美术评论家徐建融先生说道:陈佩秋立足于正规画的传统,却没有沿着它小趣味的路子走下去,她汲取写意画的长处,同样没有沿着它的游戏笔墨的路子走下去。她用写意画的抒情性来反拨小趣味的谨小慎微,终于以"工笔写意"的风范重振了古典的高华和大雅正声。进而借鉴西文艺术如印象派的光色处理办法,更使传统的、水墨为上的形神兼备描绘成为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印象式的形神兼备描绘,这就进一步弘扬、发展了古典的高华的大雅正声。  

        老太太喜爱史努比


        2005年2月8日,也就是中国人颇为重视的春节前夕,陈佩秋的个人画展暨大型画册首发式将在上海美术馆举行,她将自己各时期的作品来个"大曝光"。这几天,老太太忙得不亦乐乎,每天接待客人要至深夜,等客人散尽,她才研墨抻纸作起画来。常常是画到得意时不经意地看一眼窗外:咦,天亮了?


        不过,陈先生的精神还是那么好。当记者问她有什么业余爱好时,她笑得跟女孩子似的。"文汇报的高级记者郑重早就说我了,除了吃饭,就是画画,画到肚子空空,再吃饭,我没有业余爱好。"


        事实上,老太太有一个近乎"疯狂"的爱好,就是收藏史努比卡通小狗。


        事情缘起于80年代初,她与谢先生一起到美国探望孩子,有一天跟儿媳妇一起逛商场,在一个专门出售处理商品的超市里看到了一只史努比小狗,老太太一见如故,高兴得不肯松手,从此她与垂着两只大耳朵、看上去呆头呆脑其实心地善良而又非常聪明的史努比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早在三四十年代就看迪斯尼的动画片了,当时还配柴科夫斯基、贝多芬的交响乐,非常大气。后来开放了还看,也爱动画片中的小巫师、小动物,小淘气等,凡是可爱的卡通电影我都看。史努比最可爱,人性化,跟小孩子一样讨人喜欢。后来我只要出国,就去商场找它,领回来充实我的收藏,日积月累的,也有百来只了吧?"


        后来作为美国通俗文化的形象大使的史努比也在中国加工制造了,老太太买起来就更方便了。有个朋友得知麦当劳推出吃汉堡包奖史努比小狗活动后,天天吃,为老太太"吃"来几十只史努比,把她乐得合不拢嘴。陈佩秋说到此,怀里搂着两只史努比,笑得灿烂无比。


        为了写生,观察花鸟的生长过程和习性,早在50年代家住乌鲁木齐路时,陈佩秋在家里养过许多小鸟,叽叽喳喳热闹过一阵子,还种过几百盆花草。如今记者看她住得更加宽敞,就问她为什么样放弃这个怡性养情的爱好?"没时间了,这些花鸟都养在心里啦,早烂熟于心了。我最喜欢兰花,画得也最多。不过小狗狗是不舍得扔下的,它已经50岁了,我的画展也回顾了50年的从艺经历。我没养过狗,怕真的狗,我是叶公好龙。"老太太说到此,将史努比搂得更紧了,午后的阳光照在她脸上,女画家也像一株素心兰傍着奇石迎风独立,暗香盈然于室了。


        (摘自《新民周刊》2002年第5期)

        陈佩秋 竹溪翠鸟

        《翠竹山鹧》,陈佩秋

        《斑鸠与山茶》,陈佩秋

        陈佩秋作品欣赏



      thread
      thread
      Processed in 0.035(s)   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0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