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中秋何时成为团圆节
    2. 绘御笔中秋帖子诗清董邦达/绘图片由作者提供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节,苏轼在密州太守任上,写下一阕《水调歌头》,寄给多年未见的弟弟苏辙。此词创作于“欢饮达旦”之际,但词中却充满凄清况味,词人对着天上的圆月发出感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此句也勾连出唐宋文学中的一个问题——中秋应是团圆佳节,为何文人却总是在写离别? 何事长向别时圆   唐代早期的中秋诗,总离不开寂寥的底色。王建那首脍炙人 [详细...]
    1. 闻一多与美术
    2.   【文人雅事】   朱自清曾将闻一多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诗人时期、学者时期和斗士时期。回望闻一多的一生,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美术家。   闻一多一生与美术结下不解之缘。在清华读书时,闻一多曾担任《清华年刊》的美术编辑,1919年又与梁思成、唐亮等人发起成立美术社。他为《清华年刊》设计的14幅专栏题图,运用鲤跃龙门、青云得路、梦笔生花等中国传统图案,与比亚兹莱(英国插画艺术家)的线描技法有机融合,画面唯美典雅。   1922至1925年,闻一多先后在芝加哥、科罗拉多、纽约的艺术学院主攻绘画。其间闻一多作画“不眠不食如中疯魔,不完成不辍休”,逐渐在创作中融入西洋画的现代表现技法。他曾以雪后初霁的礼拜堂为背景,用碎点法把光线的阴影画成紫色。学者许芥昱说:“在西洋画里引起 [详细...]
    1. 舒同:以笔墨服务斗争
    2. 舒同题写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校名及校训图片由作者提供   【抗战中的百年巨匠】   1938年6月27日,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抗敌报》第50期纪念特刊发表了一幅舒同的书法。在粗粝的毛边纸上,舒同写下“凿山开道的毅力,艰苦奋斗的精神,边区抗敌的文化武器,中华民族解放的象征”四句话。这既是他对《抗敌报》作用的总结,也是他在国家危难关头发出的呐喊!   1937年,华北、华东大片领土相继失守。11月7日,晋 [详细...]
    1. 明代画家陆治 《竹报平安图》
    2. 图片由作者提供   【画里有话】   在明代画家陆治的《竹报平安图》中,一对鹌鹑位于显要的位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鹌”谐音“安”,因此鹌鹑象征“安全”和“平安”。图中竹子与鹌鹑组合成了“竹报平安”。“竹报平安”是古代的一个成语,意思是报平安的家信。   (作者:赵运涛,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学与国际传播学院副教授) [详细...]
    1. 妙在于“写” 贵在于“意”——写意美术精品汇聚中国美术馆
    2. “贵在意·致敬经典——全国写意美术作品展”现场。本报记者于园媛摄/光明图片   金秋的北京天朗气清,中国美术馆内人流熙攘。9月27日,“贵在意·致敬经典——全国写意美术作品展”开幕,展出从古代画家至当代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共计近600件,包含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装置、新媒体等艺术门类,可谓精品荟萃、佳作云集。 在经典中观意悟道   步入中国美术馆一层大厅,只见众多观众围着玻璃展柜细细品评。原来是苏 [详细...]
    1. 博物馆里学知识
    2. 王辉富摄/光明图片   10月2日,众多家长带着孩子在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的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里参观,乐享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 [详细...]
    1. 生态打底 全域联动
    2.   【锦绣中华庆双节】   1日下午3点,青海省博物馆迎来一批特殊的参观者——20组亲子家庭相约在此,参加“文物探月·高原共此时”研学活动,解锁文物里的团圆密码。   “瞧,他们手拉着手,多像在月下围着篝火庆祝丰收!”展厅里,一位小观众在彩陶盆前发出惊叹。这件国宝级的舞蹈纹彩陶盆,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如今,越来越多游客将“解锁文物密码”视为青海之旅的重要一站。   众多游客背包上挂着的雪豹玩偶成了一道独特风景。“我们一路追更雪豹幼崽‘凌小蛰’‘凌小芒’的救护日记,奔赴青海,就是为了这份独特的生态关怀!”来自北京的游客杨礼冰道出大家的心声。   近年来,“生态名片”成为青海鲜明的旅游标识。今年双节假期,青海各级文旅部门紧扣“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的独特禀赋 [详细...]
    1. “艺术狂人・百年虹飞” 陈虹飞画展在郑州开幕
    2. 10月1日,郑州庆合堂艺术馆内墨香漫溢,“艺术狂人・百年虹飞” 陈虹飞 书画纪念展于此温润开幕。 据了解,陈虹飞(1922-2006)被文艺界誉为“艺术狂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跨越古今,融合传统与现代,以水墨画为载体,传递出他对时代变革的艺术回应。他的作品充满哲理与情感,被认为是现代艺术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开幕式上,主办方代表对陈虹飞在传统艺术当代转化方面的探索进行介绍,认为其画作生动体现了“艺术当随时代”“美美与共”的艺术理念,呼吁以当代视角激活传统艺术的生命力。 “希望每一位观展者以敏 [详细...]
    1. 丝线跨山海!湘绣大师邬建美携海外出圈作品亮相深圳
    2.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品“出海”从单一的商品输出,迈向文化内核传播的深度升级。从春节、北京中轴线等申遗成功,到带有非遗元素的中国潮玩和游戏在海外爆火,中国文化正随着非遗出海,在全球范围出圈。其中,非遗湘绣近年来巡展世界多国,吸引了一大波海外粉丝。 近日,“湾厦1012·非遗沙龙”第2期“针渡重洋・湘绣的国际化传播”在深圳市湾厦艺术中心多功能厅举行,特邀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湘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邬建美担任主讲嘉宾。现场展出了曾亮相法国、新加坡等多国展会的《人与自然》《山中之王》,以及青铜器系列代表作《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作品,吸引逾百名刺绣爱好者、相关领域专家学 [详细...]
    1. 近160 件(套)桐城派文物首次公开展出
    2. 10月1日,“文脉——桐城派主题文物展”展出清朝大臣赵慎畛寄给桐城派士人姚莹的信札。王威威 摄 “文脉——桐城派主题文物展”10月1日在安徽博物院开展,其中近160件(套)文物系首次公开展出。 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文风清正雅洁,主导清代文坛两百余年。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三祖”。 这次展览是桐城派文物珍品首次大规模集结,汇集安徽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等10家收藏单位的220余件(套)桐城派主题文物,门类涵盖手稿、信札、书画、著作刻本等。 姚鼐手书《西园记》、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20(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