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称在青海扎陵湖北岸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的石刻,消息一出便引发学界与公众的广泛讨论。这场围绕石刻真实性的论辩,本身已超越事件本身,成为观察学术生态、知识传播与历史研究方法的绝佳样本。笔者仅从论辩带来的启示出发,结合20世纪60年代震动学界的“兰亭论辩”,或许更能触摸到中国学术史上“以辩求真”的精神脉络与思想碰撞的深层价值。
论辩的首要意义,在于印证了“真理越辩越明”的朴素规律,这一点在“兰亭论辩”与“昆仑石刻”论辩中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20世纪60年代,围绕《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作,郭沫若与高二适等学者展开激烈争鸣:郭沫若以南京出土的东晋《王兴之、谢鲲墓志》等石刻字体古拙为据,推断《兰亭序》笔法流丽、结体灵动,不符合东晋早期书风,疑为后人伪作;高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