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此心梅月两相知——唐建教授从教四十载书画展(青岛)”将开幕
    2. 前言 老舍在《五月的青岛》中写道:“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在这春意盎然、樱花盛开的美好时节,我们诚邀中国艺术研究院唐建教授在青岛画院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此次展览是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推动艺术创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旨在引导广大艺术工作者创作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人民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唐建教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艺术教学与创作,涉猎花鸟、山水、人物、书法篆刻等多个领域,兼擅美术史论研究,尤以写意花鸟画著 [详细...]
    1. “历史的约会——李立新绘画作品展”在济南开幕
    2. 《澳门:一个历史的约会》(2023年中国澳门)李立新 4月18日上午,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美术馆主办,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历史的约会——李立新绘画作品展”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区)美术馆正式开幕。 本次展览共展出李立新近年来创作的65幅作品,展览将持续至5月5日。 [详细...]
    1. “视觉履痕30——杨参军油画作品展”将在浙江开幕
    2. 策展人语 杨参军先生是我国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具象表现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天在这里我们举办《视觉履痕30——杨参军油画作品展》,就是回顾他30来年以“视觉重建绘画”的心路历程。 1995年,杨参军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青年教师远赴巴黎国际艺术城考察,阅遍了法国及周边国家的大小博物馆,也阅遍了西方从古至今的绘画作品。他在卢浮宫内古典主义大师的作品中反复揣摩,深深敬仰之余也深知自己穷尽一生都无法达到那种水平;在奥赛美术馆和蓬皮杜中心,他观摩、体味西方大师们画面中散发出的强烈个人语言魅力,但也感到仿佛各种风格都已被 [详细...]
    1. 康雷:在纤维经纬中寻找文明的呼吸
    2. 纸的当代性正在于它既是文明的容器,又是艺术的催化剂。在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徐冰的《天书》装置用活字印刷术重新排列汉字,其载体正是特制的 桑皮纸。这种选择本身就构成了文化转译的密码:当西方观众面对无法识读的文字时,纸张特有的植物纤维肌理与油墨渗透痕迹,反而成为理解东方美学的直观通道。 王雷老师主导的国家艺术基金课题聚焦于纸时,他正在编织一条跨越时空的艺术经纬。纸的物质性从未像今天这般被深刻凝视。艺术家将纸浸泡在各种试剂中,把纸浆压缩成具有建筑感的方体,用纸搓成绳子,编织成衣服、生活用品等各种物象,材料本身的呼吸节奏便成为作品的心跳。这种对纸的解构,本质上是对文 [详细...]
    1. 潘鲁生:谷雨花开,照见千年风雅
    2.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在这个雨生百谷的节气里,牡丹绽放成为物候变迁的一部分。黄河流域的百姓将牡丹花开视为春耕完成的标志,这朵“大花”积累着农事历法的智慧和感喟自然与人生的诗情。 古往今来,浩浩汤汤的黄河与长江滋养的沃土,孕育了雍容华贵的牡丹。江河奔涌、厚土淤沙、牡丹盛放,这雄浑壮丽之景不仅是古老农耕文明的剪影,更充满了跨越历史的昂扬生命力和沉雄博大的精神感召力。正因如此,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等拥有悠久栽培历史的牡丹产地,还保留着年年举办牡丹花会的习俗。花会上,牡丹九大色系、十大花型、1400多个品种的千娇万态被集中展示。脂红流丹, [详细...]
    1. 梵高笔下的黄色
    2. 众所周知,画下名作《向日葵》的梵高最爱的颜色是黄色。他在1886年至1890年间的创作甚至被称为梵高的“黄色时期”,这也是他风格的成熟期。特别是1888年从巴黎搬到阳光晴好的南部城市阿尔勒以后,梵高对黄色的迷恋变得越发不可收拾:在一年的时间里,这位太阳的崇拜者画下大约300幅以黄色为主色调的作品。《黄房子》《卧室》《麦田》《夕阳下的播种者》《花开满原野》……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太阳,它的光最好用黄色、浅硫磺色、淡柠檬色和金色来描绘。黄色多美啊!”受梵高邀请来到阿尔勒创作的高更这样评论这位艺术家同行和其画作:“黄色的太阳从画布中喷薄而出,淹没了房屋和花朵。哦,是的,善良的文森特 [详细...]
    1. “艺海寻源”:跨越太平洋的艺术对话
    2. 19世纪中后期,以李铁夫等人为代表的粤籍艺术家前往美洲留学,揭开了中国近现代美术的“留学潮”序幕。祖国的社会变革和异国的学艺经历,促使他们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些艺术家学成归国,积极创立学术组织、举办展览、筹办学校,为中国艺术界带来创新与革命精神;还有一些粤籍艺术家留在北美,走向了东西融合的多元尝试。 近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的“跨越太平洋——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研究展(巡展)”,汇集超过20位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的作品,辅以相关历史照片、报刊报道、文献档案及侨乡田野调查资料,试图重构更立体的时空网络,梳理粤籍留美艺术家在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和意义。 [详细...]
    1. 波兰海报学派的美学密码
    2. 20世纪中叶,一场独特的艺术风潮在波兰兴起,波兰海报学派以先锋的视觉语言,挣脱传统平面设计的桎梏,将街头海报重塑为哲学思辨的视觉剧场——它们既是电影院外墙的纸上革新,更是重构现代美学的宣言。著名设计师卡桑德拉曾这样评价波兰海报:“好的海报通过眼睛进入,在大脑中爆发。”波兰海报将“设计”提升为具有公共性和批判性的艺术实践,打破商业美术的边界,展现了设计作为社会思考工具的巨大潜能。 这些穿越欧亚大陆的视觉文献,目前正在深圳美术馆展开跨文明的叙事对话。本次展览聚焦波兰海报学派三位巨匠——维克托·古尔卡、瓦德玛·斯威兹、格雷戈里·马尔沙威克,近百件经典作品涵盖戏剧、马戏 [详细...]
    1. 茶香里的山水新章
    2. 品茶图轴(国画) 明 文徵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谷雨,作为春末最后一个节气,既是“雨生百谷”的农耕信号,也是文人雅士品茗赏画的诗意时刻。明代画家文徵明笔下描绘的煮茶场景,曾是一代文人的精神寄托。六百多年后,那些画中的茶盏、泉井与青绿山水,依然在茶烟中延续着文化的温度——从书斋案头的丹青墨迹到青山翠谷间的产业新篇,一片茶叶承载的不仅是季节的馈赠,更见证着传统智慧在土地上的生根与绽放。 文徵明,身兼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多重身份,在诗文领域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他尤擅山水画,风格独具,而对茶的痴恋更贯穿其艺术生涯,一生创作百余 [详细...]
    1. 画出春天的美丽
    2. 故乡春光美(水粉画) 2025年 廖开明 春天,这个人们用得最多的词语,因为她不仅代表着季节,更比喻着生机、活力。就像《春光美》歌里唱的:“在冬天的山顶露出春的生机……微风吹走冬的寒意……春天有一种神奇,……在春天的好时光留在我们心里……春天带来真诚友谊……春天有一种欢欣,啊!这就是春天的美丽。”音乐家这样赞美春天。 我作为一名画家,与音乐家感受春天美是一样的,那种感知早已深入骨髓,总想把春光美画出来。六十多年前我的版画代表作就是《春天》。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到处都充满着春天的生机、活力,神奇、欢欣,叫我怎能不画她!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20(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