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抽象与反抽象——艺术家王易罡的绘画实验
    2. 布面油画, 120*160cm 王易罡 王易罡的绘画风格比较多元,有表现的、有抽象的,也有倾向于波普的图像式绘画。然而,就个人绘画的发展轨迹与内在线索来说,抽象始终是一条主线,而且,王易罡个人在抽象领域的实验与中国当代绘画的上下文语境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抽象领域,王易罡的创作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追求作为形式与风格化的抽象 王易罡从一开始就对学院的写实主义、主流的现实主义抱有排斥的心理,他希望走现代主义的道路。虽然80年代初他对西方现代艺术也只有一个 [详细...]
    1. “自然的韵致——乔宜男中国画作品展”在广西书画院美术馆开幕
    2. 《知秋》200cmx200cm 2023年 4月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广西书画院、广西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自然的韵致——乔宜男中国画作品展”在广西书画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25日。 1968年出生的乔宜男现为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教授,其作品工写兼长,绘画形式别具一格,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乔宜男近几年创作的85幅作品,从多元视角呈现了他在中国花鸟画领域的创新突破。当天,主办方还举办了“自然的韵致——乔宜男中国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以及“简论中国画的审美”主题讲座。 [详细...]
    1. 陈危冰田园诗意画展艺术分享会在淮安市美术馆举行
    2. 四时田园杂兴-夏日一(梅子黄金杏子肥) 4月9日,陈危冰田园诗意画展艺术分享会在淮安市美术馆举行,主讲嘉宾江苏省美协主席周京新等就陈危冰的视觉艺术“田园关注”进行艺术分享。 陈危冰现为苏州市美协主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田园山水画的创作,通过对自然、社会、历史以及人与自然的深刻感知和诠释,创作出一系列富有诗意的田园山水画佳作。 他的作品不仅引起了当代中国画坛的广泛关注,也为当代中国山水画拓展了新的题材和表现空间。 会上,陈危冰向淮安市美术馆捐赠了自己创作的国画精品。 [详细...]
    1. 王建彬的“水彩田野” | 景在情在,画景也画心
    2. 《小院的日常 Daily Life in the Courtyard 》19cmx13cm 田园乡野秀丽怡人的 风光 和辽阔深远的景色与人文气息融为一体的祥气和谐是王建彬教授寻美的内心泉源。 王建彬教授其实特别擅长人物油画。可近年他的水彩画创作中“田野境景”的独特表现,带动了四川水彩画的蓬勃发展。 王建彬教授是四川艺坛活跃推广美育的实力派画家。 生命的美,来自平静!艺术家作品的美,皆来自于画面能令观者愉悦赞叹的美好,赋予作品一片宁静致远的祥和。 细心观赏王建彬教授一幅 [详细...]
    1. 京津冀非遗策展人才培养项目开班
    2. 4月9日,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北京服装学院主办、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承办的京津冀非遗策展人才培养项目在京开班。 该项目以“专业化、实践化、协同化”的理念,为京津冀地区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策展人才。招生信息发布以后,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报名人数众多。经过专家组严格筛选,确定了30名正式学员与12名旁听学员,以保证培训质量与资源的有效配置。 北京服装学院院长贾荣林表示,当前非遗策展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将传统文化精华转化为当代语境下的生动表达,而人才培养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期望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培养一批既通晓非遗传承与保护,又擅长现代策展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为非遗事业注入新活力。 开班仪式上,中国纺织出版社与京津冀非遗策展人才培养项目签约《非遗策展说》图 [详细...]
    1. 2025北京公众考古季启动
    2. 4月10日,由北京市文物局、房山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在房山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举办。本届公众考古季以“感悟考古 寻迹北京”为主题,面向公众普及考古和文化遗产知识,培养公众的历史文化价值认知与情感。 开幕式上,北京市文物局发布了2025北京公众考古季的主要活动,包括考古研学、体验考古、考古展览、考古讲座、考古进校园五大板块26项活动,如京津冀考古研学线路、明十三陵“考古第一课”、“箭扣五期考古修缮体验探访”活动、《来,考古》课程进校园等。活动整体设计突出专业为本、社会参与,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市区联动、多方合作的活动模式。 [详细...]
    1. 陈杰的《无有慰藉》摄影展将于杭州开幕
    2. 大山深处 2016年6月 陈杰 摄 杭州,2025年4月13日 —— 陈杰的《无有慰藉》摄影展将于杭州天目里目里空间正式拉开帷幕。展览呈现106件作品,包括部分航拍与影像记录。展场设计摒弃了一切装饰性元素,以纯粹的几何结构与谨慎的光线控制,构筑出一处供凝视与沉思的场域。 策展人刘旻采用“开放式动线”,消解线性叙事的强制性。18米圆形展区:中央装置《循环时间》以沙漠石英砂构造沙漏,每小时自动重置,暗喻时间的暴力与修复力的共存。六个私密小空间:影片与静照被安置于此,观者在此可独自遭遇画面中的凝视与被凝视。 [详细...]
    1. 将非遗的传播力转化为传承力
    2.    【专家点评】    传承与传播是非遗保护的两个翅膀,有了这两个翅膀,非遗才能飞得高、飞得远。在现代媒介社会,传播之于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它不仅是记录非遗的手段,更建构起大众有关非遗的“文化想象”,为非遗的保护、转化、利用、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在各类现代传播手段的加持下,非遗成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出现了大量融入非遗元素的影视作品、美术作品、文学作品。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非遗面临的传承困境——一些非遗的传承人队伍老龄化严重,一些非遗技艺后继乏人,甚至还有一些“冷门”的非遗无人问津。   要提升非遗的活力、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必须将非遗的传播力转化成传承力。而要实现从传播力到传承力的有效转化,仅仅依靠影像等手段制造“文化想象”是不够的,要让非遗回归其原 [详细...]
    1. 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开馆
    2. 4月9日上午,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在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正式设立,这是中国考古博物馆设立的第一家分馆。 据悉,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示、科学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3500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为3800平方米。目前,该分馆以“源”“流”“彩”为主线,设置3个展厅对公众开放,全方位展示壳丘头遗址群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和南岛语族历史文化。 作为中国历史研究院下设的国内首家国家级考古专业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自2023年9月对公众开放以来,积极统筹全国考古文博资源,系统阐释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已成为向海内外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国家级平台和窗口。壳丘头分馆成立是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实践,也是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务实举措,有利于促进央地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详细...]
    1. 张仃与京剧
    2. 霸王别姬张仃/绘    【百年巨匠的文艺范】   父亲与京剧的情缘,不时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闪现。   那时夏日的夜晚,胡同里总飘着阵阵槐花香。大人们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谈笑风生。远处传来二胡声、笛声、箫声,偶尔还有咿咿呀呀的京剧清唱。   母亲有时也跟着哼唱。她手打拍子,声音温柔而深情,仿佛要将戏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娓娓道来。这时,父亲微眯着眼,嘴角含笑,神情专注。偶尔,他会轻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19(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