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旧影——在水墨洇染中打捞时光
    2. 旧影·1,39cm×46cm,纸本设色,2025年 宣纸上的墨色晕开时,总让我想起老胶片显影的瞬间。那些民国文人的旧影在显影液里浮沉,在生宣的肌理上舒展,化作《旧影》系列里深浅不定的灰。水彩的透与水墨的滞在此相遇,像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老宅窗棂上的西洋玻璃,将斑驳的光影折射成历史的棱镜。 水彩的不可控性常带来意外之喜。稀释的靛蓝颜料突然在砚台边缘绽开,化作窗外一树迟开的丁香。这种“偶然的生发”,竟与钱钟书《围城》里那些信手拈来的妙喻暗合。我索性用羊毫蘸取花青,让墨色在水的引导下自然渗透,宣纸背面渐渐浮现出琉璃厂书肆的轮廓,像记忆里层层叠叠的底片 [详细...]
    1. “墨花吹雨,笔绘春风——夏吉宏写生作品展”在安徽开展
    2. 展览简介 吴门画派一脉,素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圭臬。昔沈周踏遍吴越烟云,文徵明九攀九华险峰,唐寅纵览闽浙气象,仇英摹古而自出新意,皆以步履丈量天地,以笔墨叩问本心。此派写生非止于形似,更重“以景寄情”——沈周《夜坐图》中疏林寒舍托孤影,长跋《夜坐记》直抒“万籁有声,皆为我生”之哲思,将写生升华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诗行。 当代画家夏吉宏承吴门文脉而开新境,以“写生为舟”,载文人精神横渡现代性长河。其笔下不再囿于传统山水,转而凝视工业文明肌理与社会性景观:霓虹街巷中的人群聚合、娱乐场景的狂欢切片,皆被解构为隐喻当代生存的视觉符号。50幅 [详细...]
    1. 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花呗携手六大博物馆上新国宝皮肤
    2. 花呗联手六省博物馆上新国宝文物皮肤 4月7日,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数字世界悄然开启。蚂蚁集团旗下消费金融产品花呗与山东、河南、浙江等六省博物馆深度合作,将8件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国宝级文物转化为精巧的数字皮肤。 此次上线的新皮肤阵容堪称“国宝天团”:山东博物馆的明代镶宝石金带饰闪耀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光辉,河北博物院的长信宫灯展现着西汉工匠的环保智慧,安徽博物院的铸客大鼎则体现了战国时代的青铜铸造巅峰。每件文物都配备专属知识卡片,用户在支付宝端内可360度欣赏文物细节,查阅其背后的历史密码。 花呗文物皮肤一上市,便引 [详细...]
    1. 广州南越王博物院破解资源转化难题 ​拓展“博物馆+”消费场景
    2. 长期以来,文博机构普遍存在着“有资源缺转化、有IP缺运营”的问题。为探寻破局之道,近日,广州南越王博物院举办文化资源对接大会,以“挖资源、拓渠道、促融合、提品质”为理念,通过资源开放与跨界合作,破解资源转化难题。 南越王博物院是以南越国重要考古遗存为依托的大型遗址类博物馆,集中展现了秦汉时期岭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是公众了解广州、感受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2024年12月,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布首批13家市属文创试点单位名单,南越王博物院位列其中。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着力推进构建“大文创”概念,依托文化文物资源,开发、销售文化创意产品;为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组织研学、演艺、社教等文化活动,同时开发数字文化产品及衍生品。 南越王博物院党总支书记侯方韵表示,《广州市关 [详细...]
    1. 丝路文明“跃然简上”
    2. 放马滩秦简 清明小长假,辽宁省博物馆迎来观展热潮,3天共接待观众6.1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0.94%,再创历史新高。 排在观展队伍中的大学生王晓晨兴奋地告诉记者:“听说大展中的这批汉简里有张骞凿空西域时的珍贵记录,这可是在课本里读不到的活历史!”她口中的大展正是在辽博展出的由该馆和甘肃简牍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简述中国——甘肃出土汉简精品展”。 千年“简语”启封丝路往事 简牍,作为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记录着社会百态和历史传承。细读这些方寸之间的笔墨,可探寻中华文明的 [详细...]
    1. 博物馆文创热背后的动因与价值探析
    2. 中国国家博物馆2024年7月推出的凤冠冰箱贴,以其精致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创热潮中的代表性产品。这款以“明孝端皇后凤冠”为灵感设计的文创产品,掀起了一股“展创结合”的消费新风尚,既实现了文化传播,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截至今年3月25日,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突破100万件。这折射出当代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和我国博物馆文创蓬勃发展的深层逻辑。 博物馆文创热的深层动因:文化自信 凤冠冰箱贴的热销,源于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是文化自信在消费领域的直接体现,契合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全球化背景下,文创产品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凤冠冰箱贴等文创产品通过现代设计语言,让传统文化走出博物馆、走进日常生活,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现 [详细...]
    1. 博物馆进机场: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2.    【观者有心】   前段时间,建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核心区域的西部机场博物馆正式开馆,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这件事儿要从2020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扩建时说起。当年施工时,发掘出土了2.2万余件(组)文物,施工现场秒变考古现场,网友纷纷建言建博物馆。相关部门“从善如流”,把博物馆建在了新机场航站楼内,以机场建设时期出土的文物为主要展陈,这在全球可谓独一份。   博物馆进机场,打破了博物馆的传统“围墙”,将文化浸润嵌入旅客候机时的碎片化时间,使其无须刻意规划、不必专程奔赴,便能与文物相遇。   博物馆地处人流密集的机场,观众多是来往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旅客,这样无形之中,博物馆与旅客之间建立了一种紧密的联系。通过参观位于机场的博物馆,旅客能 [详细...]
    1. 马刚,为故乡“画”一封情书
    2.   马刚,为故乡“画”一封情书   文/郑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左丽慧   来源 郑州日报   古往今来,故乡一直都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情感的寄托。杜甫执拗地认为“月是故乡明”、宋之问说“近乡情更怯”;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席慕蓉的乡愁化作一支清远的笛……而出生于荥阳的画家马刚,则把纯净的乡愁蕴藏进那一幅幅表白着故乡的画作。   马刚画笔下的黄河、草垛、柿子,是他写给郑州的一封封情书,也是一张张展现郑州、推介郑州的名片。他也通过色彩和构图,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独特的理解和珍贵的生命体验。    把郑州糅进颜料里   用脚步丈量黄河,只为找到心中最理想的视角;在画布前一坐半晌,只为一道线条的轮廓——短视 [详细...]
    1. 聚众家之长,行我之气象
    2. 中国美术评论家孙克与画家纪志华 大凡走上中国画绘画之路的人,骨子里都有一种憧憬,那种憧憬美好并把美好用画笔描绘出来的意志,书画人都有。古人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妙语来表达其做天下文章的意志,而今作画的墨客也不例外。纪志华就是这么一个人,画不惊艳枉此生,是他的为生意志。 纪志华,一个来自古都朝歌河南鹤壁的汉子。从学龄前开始,就跟着爷爷提笔练书法,那一笔一划的楷书练习,让他懂得了写字的门道与做事的规矩。由于从小接触笔墨,十几岁便开始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尤其对王雪涛的小写意花鸟情有独钟。 后来的几十年 [详细...]
    1. 首届宁夏艺术设计作品展开展 绘就塞上新景
    2. 市民观展。 马亚萍 摄 4月7日,由宁夏美术家协会、宁夏大学美术学院、宁夏室内装饰协会联合主办的“创意宁夏·设计未来”首届宁夏艺术设计展在银川开幕,展览将持续至15日。 本次活动以“创意宁夏·设计未来”为主题,共征集到宁夏400余位老师、学生和设计师的800多件作品,作品涵盖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产品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等方面。经过严格初评、复评,最终展出获奖作品60件,入选作品127件,此外还有特邀的区内外作品32件。 本次展览聚焦“在地文化”与“未来探索”两大维度,汇集视觉传达、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艺术等多元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18(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