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康雷:在纤维经纬中寻找文明的呼吸
    2. 纸的当代性正在于它既是文明的容器,又是艺术的催化剂。在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徐冰的《天书》装置用活字印刷术重新排列汉字,其载体正是特制的 桑皮纸。这种选择本身就构成了文化转译的密码:当西方观众面对无法识读的文字时,纸张特有的植物纤维肌理与油墨渗透痕迹,反而成为理解东方美学的直观通道。 王雷老师主导的国家艺术基金课题聚焦于纸时,他正在编织一条跨越时空的艺术经纬。纸的物质性从未像今天这般被深刻凝视。艺术家将纸浸泡在各种试剂中,把纸浆压缩成具有建筑感的方体,用纸搓成绳子,编织成衣服、生活用品等各种物象,材料本身的呼吸节奏便成为作品的心跳。这种对纸的解构,本质上是对文 [详细...]
    1. 潘鲁生:谷雨花开,照见千年风雅
    2.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在这个雨生百谷的节气里,牡丹绽放成为物候变迁的一部分。黄河流域的百姓将牡丹花开视为春耕完成的标志,这朵“大花”积累着农事历法的智慧和感喟自然与人生的诗情。 古往今来,浩浩汤汤的黄河与长江滋养的沃土,孕育了雍容华贵的牡丹。江河奔涌、厚土淤沙、牡丹盛放,这雄浑壮丽之景不仅是古老农耕文明的剪影,更充满了跨越历史的昂扬生命力和沉雄博大的精神感召力。正因如此,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等拥有悠久栽培历史的牡丹产地,还保留着年年举办牡丹花会的习俗。花会上,牡丹九大色系、十大花型、1400多个品种的千娇万态被集中展示。脂红流丹, [详细...]
    1. 梵高笔下的黄色
    2. 众所周知,画下名作《向日葵》的梵高最爱的颜色是黄色。他在1886年至1890年间的创作甚至被称为梵高的“黄色时期”,这也是他风格的成熟期。特别是1888年从巴黎搬到阳光晴好的南部城市阿尔勒以后,梵高对黄色的迷恋变得越发不可收拾:在一年的时间里,这位太阳的崇拜者画下大约300幅以黄色为主色调的作品。《黄房子》《卧室》《麦田》《夕阳下的播种者》《花开满原野》……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太阳,它的光最好用黄色、浅硫磺色、淡柠檬色和金色来描绘。黄色多美啊!”受梵高邀请来到阿尔勒创作的高更这样评论这位艺术家同行和其画作:“黄色的太阳从画布中喷薄而出,淹没了房屋和花朵。哦,是的,善良的文森特 [详细...]
    1. “艺海寻源”:跨越太平洋的艺术对话
    2. 19世纪中后期,以李铁夫等人为代表的粤籍艺术家前往美洲留学,揭开了中国近现代美术的“留学潮”序幕。祖国的社会变革和异国的学艺经历,促使他们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些艺术家学成归国,积极创立学术组织、举办展览、筹办学校,为中国艺术界带来创新与革命精神;还有一些粤籍艺术家留在北美,走向了东西融合的多元尝试。 近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的“跨越太平洋——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研究展(巡展)”,汇集超过20位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的作品,辅以相关历史照片、报刊报道、文献档案及侨乡田野调查资料,试图重构更立体的时空网络,梳理粤籍留美艺术家在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和意义。 [详细...]
    1. 波兰海报学派的美学密码
    2. 20世纪中叶,一场独特的艺术风潮在波兰兴起,波兰海报学派以先锋的视觉语言,挣脱传统平面设计的桎梏,将街头海报重塑为哲学思辨的视觉剧场——它们既是电影院外墙的纸上革新,更是重构现代美学的宣言。著名设计师卡桑德拉曾这样评价波兰海报:“好的海报通过眼睛进入,在大脑中爆发。”波兰海报将“设计”提升为具有公共性和批判性的艺术实践,打破商业美术的边界,展现了设计作为社会思考工具的巨大潜能。 这些穿越欧亚大陆的视觉文献,目前正在深圳美术馆展开跨文明的叙事对话。本次展览聚焦波兰海报学派三位巨匠——维克托·古尔卡、瓦德玛·斯威兹、格雷戈里·马尔沙威克,近百件经典作品涵盖戏剧、马戏 [详细...]
    1. 茶香里的山水新章
    2. 品茶图轴(国画) 明 文徵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谷雨,作为春末最后一个节气,既是“雨生百谷”的农耕信号,也是文人雅士品茗赏画的诗意时刻。明代画家文徵明笔下描绘的煮茶场景,曾是一代文人的精神寄托。六百多年后,那些画中的茶盏、泉井与青绿山水,依然在茶烟中延续着文化的温度——从书斋案头的丹青墨迹到青山翠谷间的产业新篇,一片茶叶承载的不仅是季节的馈赠,更见证着传统智慧在土地上的生根与绽放。 文徵明,身兼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多重身份,在诗文领域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他尤擅山水画,风格独具,而对茶的痴恋更贯穿其艺术生涯,一生创作百余 [详细...]
    1. 画出春天的美丽
    2. 故乡春光美(水粉画) 2025年 廖开明 春天,这个人们用得最多的词语,因为她不仅代表着季节,更比喻着生机、活力。就像《春光美》歌里唱的:“在冬天的山顶露出春的生机……微风吹走冬的寒意……春天有一种神奇,……在春天的好时光留在我们心里……春天带来真诚友谊……春天有一种欢欣,啊!这就是春天的美丽。”音乐家这样赞美春天。 我作为一名画家,与音乐家感受春天美是一样的,那种感知早已深入骨髓,总想把春光美画出来。六十多年前我的版画代表作就是《春天》。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到处都充满着春天的生机、活力,神奇、欢欣,叫我怎能不画她! [详细...]
    1. 老梅越老越精神——以梅雪峰、梅纯一为代表的安徽大写意花鸟风尚
    2. 安徽美术史上,梅雪峰与梅纯一这对父子并称“二梅”,二位梅先生以古雅高逸、刚健豪迈的画风名享江淮,开安徽大写意花鸟一代风流。 近日开展的“老梅越老越精神——梅雪峰、梅纯一艺术研究展”是安徽省美术馆“安徽美术名家系列展览”中的第一个父子画家联展,是一次立足馆藏美术资源、挖掘地域美术史料的有力探索。“老梅越老越精神”是梅雪峰、梅纯一共用的一方印,也代表着他们对中国绘画写意精神的不懈追求。 梅雪峰:从“以艺抒己”到“以艺于民” 梅雪峰(1888-1968),宿州埇桥人,书画家、诗人、美术教育家,是 [详细...]
    1. 藏书印章里的殷殷深情
    2. 藏书印章在我国古代读书人和官宦阶层中颇为盛行,作为藏书文化和印章文化的融合,成为历史的见证。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藏书印章出现于唐代。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连珠印章、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连珠印章、唐代官员李泌的“端居室”藏书印章以及南唐后主李煜的“建业文房之印”、宋太祖赵匡胤的“秘阁图书”藏书印章等,都是很有名的藏书印章佳品。 明清之际,藏书活动与篆刻艺术都有很大发展,藏书印章应用更加广泛,那些藏书印章上的文字,也传递着主人的爱书之情,散发着千古风雅之气。 明代藏书家、澹生堂藏书楼的主人祁承,曾经刻过一枚藏书印章,上面写道:“澹生堂中储经籍,主人手校无朝夕。读之欣然忘饮食,典衣市书恒不给。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孙益之守弗失。”其文展现了藏书者对书籍深切的爱,那读书、藏书的愉悦之情,对后人寄予的殷切期望 [详细...]
    1. 2025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启动
    2. 4月20日,2025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在北京启动。本届赛事由北京市文物局和中国农业博物馆、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等联合主办。 作为全国性文博文创专业赛事,大赛以“文博·创意·生活”为主题,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战略定位,通过多元赛道设置、全周期孵化机制和产业资源对接,推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消费新动能。 本届大赛设置博物馆文创衍生设计、AIGC视觉、社教研学课程、北京中轴线文化主题衍生商品、长城文化主题衍生商品、二十四节气文化主题衍生6个赛道,系统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与博物馆文物资源、创新产业、数字经济、教育等跨界融合,打造文博文创消费新场景。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238(s)   5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