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兰洋绘画聊愉展》将在昌禾美术馆开幕
    2. 《兰洋绘画聊愉展》将于2025年9月28日下午在北京昌禾美术馆开幕! 展览前言 绘画聊愉是绘画和心理相结合,通过绘画这媒介,个性化表达,触动手中色彩渲染的各种颜料,画出内心的感觉和对外界的感受,通过"色·声·香·味·触·法"这几个元素,释放压力和排除烦恼!。 兰洋绘画聊愉展,通过水墨油画雕艺的绘画风格,追求中国油画的精髓,画出来源于生活中吉祥寓意的美好愿望!让艺术滋养生活,使坏情绪及时止损,通过画笔引入心流向内求,与生命对话,唤醒正能量! [详细...]
    1. 胡硕堂|评论:源头活水与诗魂重铸 论《唐古拉山与沱沱河》的当代诗学价值
    2. 在这个被技术理性与物质浪潮裹挟的时代,诗歌仿佛成为一座漂浮于喧嚣之上的孤岛,在形式主义的自我狂欢与精神高度的悄然塌陷之间摇摆不定。当同质化的表达湮没个性,当“小我”的浅吟遮蔽时代涛声,诗歌何为?诗魂何依?吴耿渔先生的诗集《唐古拉山与沱沱河》,恰似一脉源自青藏高原的澄澈活水,以其质朴而深沉的流淌,为可能陷入迷途的当代诗坛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回应。 唐古拉山 这部诗集首先以其创作主体的独特性构成一种诗学突围。作者兼具企业家与诗人的双重身份,打破了书斋写作与自身经验的界限,将大地行走的实践性体察转化为诗性观照。这种“在场者”的视角,使吴耿渔先生的创作摆脱了职业诗人常困扰的技术迷思与话语惯性,重建了诗歌与生活、与山河、与时代的血肉 [详细...]
    1. 2025第二届中国—东盟美术作品双年展在南宁开展
    2. 9月14日,“交融与共生:2025第二届中国—东盟美术作品双年展”在广西美术馆开幕。 展览面向中国及东盟国家艺术家公开征集作品,共展出178件美术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雕塑等多元美术门类。展览以多元美术形式展现中国与东盟各国艺术形态与审美观念的交融,探讨科技与人文艺术的相互促进,作品既承载着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与审美意趣,也传递着艺术家对时代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展览期间还举办“交融共生与文明互鉴”学术研讨会,20多名本土美术家和艺术理论名家,以及30多名本土青年美术家和艺术理论家,围绕“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美术交流与互动”“中国—东盟美术创作的现状与未来”“数字时代的美术创作:虚拟现实、AI艺术与NFT的挑战研究”三个主题进行研讨。 展览呈现出“在地性表达”与“全 [详细...]
    1. “边界之上——张子康作品展”在上海开幕
    2. 吸引 140×180cm 2025 综合材料 在分类与标签盛行的时代,艺术常被禁锢于学术框架与风格话语之中。张子康的绘画却以一种近乎觉醒的姿态,挣脱这些束缚,带领我们走向一种超越文化、地域与学科界限的“生命观看”。 他的作品不诉求于叙事的清晰,亦不迎合视觉的舒适。黑白色调中涌动着的粗砺肌理、模糊变形的身体、断裂重组的痕迹,皆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切凝视。这些画面不属于任何主义,不标榜东方或西方,而是回归生命本身的无常、脆弱与韧性。 展览如同一场无声的仪式,邀请观者放下理性预判与知识依赖,以感知代替解读,以共响代替阐释。在这里 [详细...]
    1. 张子康个展“生成”在上海开展
    2. 在通常的艺术认知中,我们习惯于从图像、形式语言或观念方法等专业层面进入作品。然而,张子康的绘画却提供了一种超越常规学术框架的“生命观看”的母本——它不只关乎技巧、风格或思潮,更关乎生命本身的通透与觉醒。 他的创作,不同于感性主导的图像收集、理性主导的系统建构,或非理性主导的话语强权,而是一种融汇了感性与理性、又超越其上的“灵性”呈现。疫情之后,他的作品愈发凸显出对生命本质的观照:粗砺的肌理、混沌的形体、黑白色调中暗涌的能量,皆是对生命脆弱与韧性的直接书写。它们不属于某时某地,不标榜东方或国际,而是返归生命无始无终的循环本身。 在这些画面中, [详细...]
    1. “丹青颂华诞 奋进新征程——青年画家郭文杰书画作品展”将在淄博开幕
    2. 金风拂叶,丹桂飘馨,祖国76周年华诞欣然将至。国之华诞当以雅韵礼赞,时代新程需以文化铸魂。为以笔墨礼赞家国,用丹青凝聚奋进力量,本次“丹青颂华诞 奋进新征程——青年画家郭文杰书画作品展”如期启幕。诚邀各界同仁驻足赏鉴,于尺幅间品家国情怀,于笔墨中感时代力量,共贺祖国华诞,同赴崭新征程。 郭文杰是淄博市2024年重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现任教于淄博职业技术大学,亦是当代备受瞩目的青年画家。他师从书画名门,深耕中国画理论研究与创作多年,尤擅承袭宋元笔墨精髓,于传统框架中融入当代审美与时代气象,笔下山水既有文人画的清雅风骨,又暗含对生活与自然的细腻观照。 [详细...]
    1. 笔墨丹青中的服章之美
    2.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服饰从来不只是人物的陪衬。当交领右衽的儒雅在绢帛上定格,当裙裾褶痕的韵律被笔墨捕捉,这些沉睡在绢素之上的文化密码,便在浓淡笔墨间舒展衣冠上国的美学信仰,于时空经纬中编织永不褪色的文明图谱。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褪色的绢帛上,触摸到那个“衣冠王国”的温度与灵魂。 《礼记》言:“礼仪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先民的衣冠世界,会发现服饰从最初的蔽体之物,逐渐演变为礼制与哲学的显性载体。战国楚地的《人物御龙图》帛画中,巫师头戴切云冠,身着宽博深衣,衣裾上的升龙纹随龙舟破浪;朱砂与石青的碰撞间,巫觋沟通天地的神圣使命,化作衣纹里 [详细...]
    1. 中国合香
    2. “中国合香”这一提法,听来似今人创制,其实历史颇为久远。早在清代乾嘉年间,王䜣所著《青烟录》即提出“中国合香”的概念,并针对历代流传香方的合和思路进行了细致解读。中国香学最有风格性的存在,确实就是“合香”的技术与配方,但此当称“合香”还是“和香”,其实还有讨论空间。 北宋洪刍所著《香谱》,在写作范例上有纲举目张的创辟之功,其中记载合香诸方的“香之法”集中出现,在传统香学史上引人瞩目。洪刍的《香谱》与之后陈敬的《陈氏香谱》、周嘉胄的《香乘》,是《四库全书》收录的三部香谱,均留存了丰富的合香香方。清代张海鹏辑《学津讨原》作《洪刍香谱跋》,强调因为汉代双向丝绸之路打通,可用香材日益丰富,才使得“自是而后,殊方外域多贡奇香,闽越贾舶,往来岛国,香之珍异日繁,而合和窨造之法日盛”。 《隋书·经籍志》收录香方 [详细...]
    1. 瓷上墨韵:磁州窑的质朴美学
    2. 白釉黑彩牡丹芦雁图梅瓶 河北博物院藏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一个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民窑体系,古窑址位于今河北邯郸磁县和峰峰矿区境内。磁州窑火自北宋中期燃起,便成为北方民窑体系的中流砥柱。它以白釉黑彩为标识,开创了瓷器绘画装饰的新纪元。白地黑花,是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手法之一——先在粗松的黄白胎体上敷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再以当地特产的斑花石(氧化铁矿物)为墨,绘就纹饰。烧成后,黑白二色如宣纸泼墨,釉色莹润光亮,图案鲜明生动,赋予瓷器水墨画般的诗意表达。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之“梅”, [详细...]
    1. 2026年《故宫日历》发布
    2. 《故宫日历》 故宫博物院供图 9月15日,2026年《故宫日历》发布会在故宫博物院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出席并致辞。 王旭东表示,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一张文化创意名片,《故宫日历》凝聚了几代故宫人的心血。从文物甄选、内容编撰到设计呈现,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故宫人对文化传承的坚守。《故宫日历》已超越日历本身的功能,成为传播故宫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故宫日历》不断创新表达形式,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这正是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生动体现。 2026年《故宫日历》在延续往年充分利用故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136(s)   5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