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我的“故纸”情缘
    2.    【读者心声】    古籍爱好者张旭东:   从中学时代算起,我与古籍结缘已有三十余载。得益于家庭的教育,我自幼是在唐诗宋词的浸润中长大的,诵读着那些平仄交替的韵脚,心中也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   记得高中时期,那时的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常设书市,琉璃厂的海王村书店经常把库房中积存的线装书摆出来,以五毛钱一册的价格售卖。那些年,只要有时间,我就去书市闲逛,淘到了不少宝贝,例如光绪年间的《康熙字典》、宣统刻本《读史论略》等。这些书虽非孤本秘籍,可在当年的我看来,却是比珍宝更珍贵的存在,捧在手上,心里满是欢喜。   那些泛黄的典籍里,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也藏着历史留下的痕迹。在古籍书店,人们不仅触摸到知识的肌理,还能感受到古籍本身的温度。捧一册在 [详细...]
    1. 字里行间感受古籍之美
    2.    【读者心声】    藏书人深柳堂:   阅读是我的一大爱好。20世纪90年代,当时许多典籍没有新版,若想一睹真容,只能寄希望于淘到旧书。当时,我读到两本书话——郑振铎先生的《西谛书话》与黄裳先生的《榆下说书》。书中谈及古籍版本的精妙辨析,还穿插着文人墨客的趣闻轶事,让我对藏书这门学问产生向往。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籍的妙处更需亲手触摸才能领会。大约20年前,我在一家旧书店闲步,在书架间翻阅一部清晚期的诗词集。细看之下,忽然发现一方“饮冰室”藏书印——这不是梁启超的藏印么?我心潮澎湃,立刻将其收入囊中。偶然得见某位藏书家的旧藏,或是在字里行间发现前人的批注、题记,这些看似寻常的邂逅,正是所谓的“书缘”吧。   现在 [详细...]
    1. 古籍之美在“质”也在“形”
    2. 讲述人:中华书局原执行董事、党委书记 徐俊    【讲述】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古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文化之所以弦歌不辍,古籍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内容来看,古籍包罗万象,凡政治、军事、社会、文化、宗教、科技,无所不包。从形态来看,古籍也丰富多彩,除了有“写”“刻”之分外,还拥有“简册”“卷轴”“线装书”等不同形式。古籍珍善本在存藏过程中,还因为历代藏家的题跋、批校,形成了珍贵的递藏本、批校本,是中国文化传承积累的直观体现。   从20世纪初开始,现代出版业迅猛发展,古籍逐步告别了传统线装书的形态。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蓬勃发展,中国文化的基本典籍都有了适合阅 [详细...]
    1. 行深悦绘—李文油画艺术展在上上国际美术馆隆重开幕
    2. 2025年7月17日,由上上国际美术馆和上上国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上上上中外精品邀请展‘’(第一期)‘"行深悦绘"李文油画艺术展在上上国际美术馆国际艺术画廊隆重开幕。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举办恰逢上上国际美术馆成立20周年之际,上上国际艺术画廊创办十周年,此次展览意义非凡,为国际艺术家们提供了优质的展览平 [详细...]
    1. 立秋紫茄香
    2. “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老话里藏着人们对秋茄的别样偏爱。为何此时要吃茄子?因立秋后高温持续,气候由闷热转燥热,茄子恰是降燥解暑的妙物。 立夏新绿,立秋紫实。茄子以丰润的紫色记录着时令的更迭。画家钱选尤爱描摹这份时令之美,其《瓜茄图》《三蔬图》中,那些饱满的茄实不仅凝结着画家对自然的细致观察,更将时节韵味定格于笔墨之间。 钱选,宋末元初著名画家,其人品与画艺在当时均广受赞誉,与赵孟頫等并称“吴兴八俊”。他以独特风格崭露头角,其个性与艺术成就不仅在于精湛画技,更在于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艺术思想,为后来的文人画创作奠定重要基石。 [详细...]
    1. 于无声处有惊雷—​—读董宁文的画
    2. 能够吸引人不止一次去参观并在参观后压不住想说些话的画展实在不多。看画要用眼看作品,同时也是用心看人,看作品的生产者即站在画前挥笔着墨的艺术家。我没有尽览董宁文的作品,只在其两次画展及日常交往中或集中或零散地得以欣赏,这已经让我想说说自己的所感所思了。 董宁文首先是一位编者,二十余年来书斋躬耕。他写书、编书、出书,精益求精,好书接续行世。他还是一位画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广采博收而注于己,手持画笔而不辍。无论是站在董宁文画作面前,还是无意间念及其画作的题材、构图与笔墨,我更愿意弃“看”取“读”,毕竟认识董宁文的绘画世界是要反复摩挲的。 [详细...]
    1. 用时代新韵描绘唐宋风骨
    2. 苏轼对王维的画作《蓝田烟雨图》有过这样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流淌千年的中国文化长河中,诗歌和绘画互动发展,成为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艺术双璧。 唐宋八大家是中华文化瑰丽的名片。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革新勇气,柳宗元寄情山水、心系苍生的深沉情怀,欧阳修引领文坛的大家风范,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卓绝才情与旷达胸襟,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的锐意革新,曾巩文章的严谨朴实,共同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今天,面对巍如高山的宗师文豪,人们该以何种方式撷取精粹,将沉淀千年的养分注入到新时代里? 8月4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央广 [详细...]
    1. 傩面·民间·当代——美术馆民间美术展览的探索
    2. “面具、迷宫或游戏的主人——傩面具艺术体验展”现场 2025年湖南美术馆民间美术系列展览“面具、迷宫或游戏的主人——傩面具艺术体验展”正在展出。此次展览以南方傩面为切入点,集结了湖南、四川、贵州、江西、广西各地百年珍稀古傩面及相关展品200余件,探索民间美术如何从乡土符号升华为观念媒介,并深入当代人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引发的文化叙事 作为原始信仰的视觉化呈现,傩面以其高度浓缩的造型语言与对应的仪式功能构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表达系统。在原始宗教中,面具是人神沟通的媒介,而在人类学和哲学层面,面 [详细...]
    1. 图像转译:民族图案的拓古向今
    2. “图像转译:民族图案的拓古向今”展览现场 近日,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意未来时尚馆,一场名为“图像转译:民族图案的拓古向今”的主题展览暨沙龙活动启幕。展览活动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中国轻纺城建管委联合主办,汇聚了多位学者、设计师与艺术创作者、企业代表,通过聚焦跨文化传统服饰、图案再造与多元设计语言,探讨传统美学在当代生活与时尚语境中的延展。 主题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展出了来自中国、墨西哥、尼泊尔等多个不同民族的36件民族服饰收藏品;第二部分展出了10余位当代设计师的20余套设计作品。展览现场,传统工艺与当代设计相 [详细...]
    1. “中国白·德化瓷”:万象本色 不止于白
    2. 相较于代表中国制瓷最高水平的官窑,作为民窑典范的德化窑,其艺术题材之丰富,反映乡土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实为其他窑口所不及。德化白瓷,以其洁白如玉、温润如脂的特质,被世界赞誉为“中国白”。自宋代起,德化瓷便从高山密林间走出,沿海上丝绸之路驶向世界。“中国白”不仅以温润的瓷质与沉静的气息打动人心,更是国人对“尚白”“尚玉”文化内涵不懈追求的结果。 基于对德化白瓷历史属性与文化价值的认知,近日,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开幕的“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以200件白瓷精品体系性地展示了德化白瓷的历史传承与当代成就,通过经典作品的展示,挖掘并呈现德化白瓷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211(s)   4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