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蛇的形象演进与文化蜕变
    2. 当代画家吕十锁生肖蛇绘画作品 蛇,如果从阴冷的草丛或水泽中游到人的身边,谁不悚惧呢?特别是上古时代处于原始生活状态的人,因为怕遇到蛇,出门前要占卜会不会遇到蛇,他们互祝平安,说的也是不要遇到蛇。那个时候的文字中还没有“蛇”这个字,罗振玉从商代甲骨文中找到依据,分析甲骨卜辞中大量的“它”“它,亡(无)它”或“它,不它”词例,认为这个“它”字就表示蛇,“无它”即为出门平安。然而,这样一种让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动物,却被古人用于表现创世大神女娲的形象。 2000多年前,屈原提出“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楚辞·天问》)的问题,可见当时女娲造人、化生万物 [详细...]
    1. 中国博物馆吸引外籍观众到访的策略研究
    2. 博物馆不仅是入境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也是构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主体。近年来,中国逐步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并优化签证政策,持续加强支付、交通、住宿、语言等入境旅游重点环节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文旅场所入境旅游的便利化程度。如何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全面提升文旅融合下的涉外公共服务水平和国际传播效能,已经成为中国博物馆面临的全新课题。 中国博物馆外籍观众参观现状 随着免签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我国博物馆外籍观众数量明显增加。据统计,2024年,6488.2万人次外国人出入境,同比上升82.9%。一些入境游热门博物馆外籍参观者人次大幅增长,一些特色中小型博物馆如北京东四胡同博物馆、日照市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等,也开始接待越来越多的外籍游客。参观博物馆成为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 [详细...]
    1. 《哪吒》之后,中国动画如何更好“闯世界”
    2. 为了让更多原创作品走向世界,还需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本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全球票房于近日再创新高。影片的成功不仅是国产电影在IP创新、特效技术上的飞跃,更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窗口。然而,当我们欣喜于这一成绩时,也不禁要问:与世界优秀动画作品相比,中国动画还存在哪些差距?应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 从中国首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到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到打破国产动画数十年沉寂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再到如今在全球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为动画爆款IP的诞生提供了丰饶的土壤。 在立意层面,中国动画已经展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当代价值观融合的能力。《哪吒之魔童闹海》通 [详细...]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史研究中心成立
    2. 3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出席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15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5位专家学者参会。 会议认为,成立清史研究中心,就是要团结汇聚全国清史研究精锐,整合优势资源、创新研究方法,牢牢把握清史研究国际话语权,传播正确历史观,讲好清代历史故事,努力构建中国自主的清史研究知识体系,努力打造清史研究的中国学派,造就一支党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清史研究国家队,推动我国清史研究走深走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史研究中心将坚定不移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引领清史研究正确发展方向。传承“以史经世”优良传统,站稳 [详细...]
    1. 2025首届“毕昌煜杯”全国孤独症人士艺术大赛颁奖仪式暨“内观星光”全国孤独症人士艺术展开幕
    2. 由中国精神疾病人士及亲友协会、绍兴市区残联指导,浙江省毕昌煜公益基金会主办的——2025首届“毕昌煜杯”全国孤独症人士艺术大赛颁奖仪式暨“内观星光”全国孤独症人士艺术展开幕于3月22日下午2时隆重举行。活动通过线下绘画创作、作品展览及公益传播,搭建孤独症群体与社会对话的桥梁,累计吸引全国406位孤独症人士参与,征集作品615幅,最终评选出40项个人艺术奖项和2个优秀机构奖。画展特邀毕昌煜以及其他24位入围作者联展,共呈现65位作者的73幅精品力作。 本次活动获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通过搭建开放包容的创作平台,既展现了孤独症群体独特的艺术 [详细...]
    1. 春日万物生光辉
    2. 兰亭修禊图(国画) 24×60厘米 明 文徵明 阳春三月,生机盎然,我们告别寒冷,迎接暖阳。遥想古代,春日同样给人们带来喜悦,他们或赏景祈愿,或开启农忙,或曲水流觞,用特有的方式镌刻短暂的春光。这些场景被绘入绢帛,成为传世佳作,使得今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古时的春意与心境,同时体会延绵不变的传统与心愿。 纸鸢高翔,祈盼安康 暖风轻拂,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笔下的这幕场景,如今在北京什刹海以及各大公园的草坪上依然鲜活。在古人眼中,放风筝不仅是娱乐,更 [详细...]
    1. 聆听花开
    2. 向日葵老少年图(国画) 朱怀新 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广泛,其中花卉作品作为书画艺术中的经典,在中国画创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这些作品不仅能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好,而且画家通过笔下的描绘,寄托了不同的思想感情,象征着画家本人的人格魅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日,上海松江程十发艺术馆主办的“花开四季——馆藏现当代花卉主题作品展”展出了名家笔下的万千花姿,呈现出四季流转的生命之美。 从古至今,擅画花卉的大家甚多,五代徐熙、黄筌,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清末民初的吴昌硕等,均以花卉为主题,畅意笔墨、寄托情感、抒发志趣。他们笔下的花卉千姿百态,或柔美婉约,或豪迈雄 [详细...]
    1. 周松竹:探索山水新境
    2. 雪映云光(国画) 周松竹 周松竹作为大学教授、博士,有良好的艺术背景,其山水画创作呈现出多元而丰富的艺术风貌。她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夜景”系列、新图式探索、青绿山水的创新。 第一类是“夜景”系列。“夜景山水”作为她博士论文研究课题的延伸,体现了她将学术研究的深刻性、理性与严谨性融入艺术实践的独特方式。这类作品不仅承袭了她在论文中的核心理念,更是她将思考实践化的体现,也是其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拓展的成果。尽管笔墨语言根植于传统,但在形式上却展现出大胆的创新性探索和拓展,她的“夜景山水”作品在艺术观念和作品形式上已经走进当代水墨探索的先行 [详细...]
    1. 从大海到大山——李宝林艺术研究与捐赠展将在京开展
    2. 大会师(国画) 276.5×470厘米 2008年 李宝林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耄耋感言 从大海到大山,是我的人生历程, 也是我人生的追求。 人应该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大山一样的境界。 从艺犹如登山,登上一座山, 前面还有更高的山。 山路崎岖,心无羁绊。 尽心尽力、顺其自然是我的人生格言。 山水蕴藏着人对大自然的深厚、宽广甚至悲怆的情怀。而我要追寻的,则是那几千年屹立不动的大山所展现的无与伦比 [详细...]
    1. 西行小记
    2. 山晖古韵(国画) 207×107厘米 2024年 李宝林 一条公路在无遮无拦的由砂石和红柳组成“涌动”着的“海面”上划出一条起伏黑线,在这谈不上繁忙的交通线两侧,不时闪过牧中的羊群和响着很有节奏铃声的驼队,以及点点的帐篷和袅袅的炊烟。 远远的前方再次出现一抹抹深色的山影,我则一次又一次被这种由阳光和戈壁热浪调绘出的玩笑所戏弄。当我又一次以为这不过是幻影的时候,路旁饭馆正招呼客人的小伙计告诉我那是真的。凉棚下一位司机师傅正一边擦汗一边向灶房里喊道:“大盘鸡两只,挑最大个的上!” 开始进山了。褐色的石块在地面上渐渐隆起,越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200(s)   5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