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滴翠——李恩成作品展”在济南京行艺术馆开幕
    2. 2025年6月8日下午3点30分,“滴翠——李恩成作品展”在济南京行艺术馆隆重开幕。展览由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东画院、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北京银行济南分行联合主办,京行艺术馆与溪山清远济南生活馆共同承办,济南中央商务区文艺联盟与《画说收藏》栏目组协办,展览汇聚李恩成近年创作的没骨花鸟、综合材料绘画等代表作品。 展览以“滴翠”为主题,呈现李恩成从写生到创作的艺术历程。此次巡回展汇集呈现了李恩成自《芳华》系列以来的艺术探索轨迹,展品体系丰富多元,既有绢素与宣纸的呈现,又有在牛皮纸、金银箔等新材料的实验,更有瓷器、折扇、屏风等传统载体的创新表达。此外,现场特别设置文创展 [详细...]
    1. “沽上寻真——李国柱美术作品展”在天津开展
    2. 2025年6月7日,“沽上寻真——李国柱美术作品展”在天津现代美术馆隆重启幕。本次展览汇聚了艺术家李国柱先生精心创作的150余幅艺术精品,涵盖水彩画、中国写意人物画及写意花鸟画三大领域。李国柱先生的作品以饱满绚丽的色彩、宏大精妙的构图而格外引人注目。其用笔细腻明快,善于捕捉光影与氛围的瞬间变化,营造出极具视觉震撼力的画面效果。 本次展览至2025年6月14日 [详细...]
    1. “看·见殷商”,看见灿烂文明
    2. 3300多年前,商王盘庚作出“迁殷”的重大决策,此后,最为公众熟知的以“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为中心的商代定都于此270多年,留下了大批甲骨文、青铜器等重要文化遗存。作为中国第一个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王朝,商代上承夏代文明积淀,下启周代礼乐根基,以500余年的文明演进,塑造了青铜时代“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甲骨文的出现让商代成为信史时代的开端,青铜器精湛的制作技艺构建起“祀与戎”的国家治理框架。正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的展览“看·见殷商”,组织全国28家文博单位的338件(套)文物,揭示了商代文字、礼制、技术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深远影响,勾勒出商代历史的清晰轮廓。 [详细...]
    1. 广西:文化场馆里童趣十足
    2. 读者体验“钟灵毓秀 桂生于斯——典籍中的八桂文化展”互动装置 近日,广西文化场馆围绕端午、“六一”等主题,为广大少年儿童推出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里布置一新,“阿图家的中国节·端午——桂风壮韵乐享端午”系列活动吸引5000余名读者走进图书馆。“这张卡片上的甲骨文竟然是‘龙舟’的意思,真没想到!”“这个甲骨文的尾巴像把剪刀,是‘燕子’的‘燕’字。”“这个字展厅里有,是‘广西’的‘西’。”殷墟甲骨与居延汉简展厅里,“才华出‘粽’——射五毒”活动火热开展。只见展厅内一块展板上印着蝎子、毒蛇、蜈蚣、蟾 [详细...]
    1. 秦岭博物馆:构建立体的“秦岭百科全书”
    2.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作为全国唯一全域处于秦岭腹地的地级市,陕西省商洛市以推介展示秦岭祖脉文化、大美秦岭为担当,高标准推进秦岭博物馆建设。于2024年8月试运营、2025年春节前夕全面开放的秦岭博物馆,重点展示东西约1600公里、南北约300公里的大秦岭区域内六省一市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和保护成效,同步展示商洛历史文化和红色记忆。 秦岭博物馆以“山水玉璋”为基本造型,仿若一片蜿蜒于秦岭的玉璋,巧妙地融合了商洛山水与历史文化符号。秦岭博物馆馆长雷新锋介绍,1997年出土于商州东龙山遗址的夏代玉牙璋,填补了陕西夏代玉器考古的空白。玉牙璋的用途从原始农具演变为祭祀礼器,见证了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 步入秦岭博物馆大厅,38米的酒尊造型设计灵感 [详细...]
    1. 古建修复师:是工匠,更是历史的传承者
    2. 工作中的蓝东阳 受访者供图 “作为文物建筑修缮者,不能只是单纯的维修工匠,更应是历史的传承者。”蓝东阳,福建省文物修缮知名专家,现为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福建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工程专家库成员,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古建筑修缮设计与研究,主持完成几十项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与规划编制工作。 近3年来,蓝东阳参与了多个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和博物馆项目,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在他看来,文物修缮是一项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价值保护为核心,遵循严格法规和伦理原则,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术,为文物古迹“祛病延年”的专业化工作,是确保文物保护工程科学、规范、 [详细...]
    1. 书画修复师:在时光的褶皱里缝补丹青
    2. 赖依菲凭借专业功底让《报春图》重现神韵 受访者供图 6月8日,为期3天的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湖北省选拔赛收官,来自湖北省荆州市文物保护中心的赖依菲获得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项目一等奖。得知比赛结果时,她既兴奋又忐忑:“拿到好的名次是对我的肯定,但我知道,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比赛实践环节,赖依菲需要用10个小时修复一幅缺损度极高的画作。经历清洗、去污、修补画心、托画心、全色等流程,她凭借认真细致的态度和深厚的专业功底,让画于1985年的《报春图》重现神韵,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肯定。 [详细...]
    1. 山东:构建文物修复多元参与体系
    2. 修复师清理彩塑罗汉像表面污染 受访单位供图 5月,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鲁中区域中心在潍坊市博物馆揭牌。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强表示,潍坊作为东夷文化核心发源地、齐文化腹地,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099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藏品51.9万件(套),丰富的文物资源急需更高水平的保护修复力量支撑。鲁中区域中心的成立,实现了从单一修复向“保护—修复—鉴定—研究”职能的跨越,将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全链条建设。 下一步,该中心将重点针对青铜器、瓷器、纸质文物等开展专项修复工作,同时承担文物定级评估职能,为山东文物 [详细...]
    1. 陶瓷修复师:修文物也是在修炼匠人心
    2. 张浩对陶瓷进行修复 河北省文物局供图 6月5日至7日,2025年河北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选拔赛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来自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张浩凭借精湛的技艺和熟练的操作,在陶瓷文物修复项目中获得第一名。“通过比赛收获颇多,找到了差距,有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张浩说。 张浩从小就喜欢历史,大学毕业后入职衡水市文物管理处。“看到新发现的文物,第一感觉是欣喜若狂,但残缺的文物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张浩说,凭借对文物修复的热爱和坚持,他被选拔为单位培养的文物修复师。 2015年,张浩赴山东济南开始专业学习,成为古陶瓷修 [详细...]
    1. “使节进故宫”聚焦故宫传承中的文明交流互鉴
    2. 活动现场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2025年6月10日是第一个文明对话国际日,由故宫博物院、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等主办的2025年“使节进故宫”活动在故宫博物院举办。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新华通讯社副社长袭艳春出席活动。 此次活动以“故宫传承中的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邀请近30个国家的40余位驻华使节和外交官参与交流和对话。来自世界各地的外交官参观正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观赏由驻华外交官以故宫为主题拍摄的摄影作品展,参与“故宫传承中的文明交流互鉴”主题对话会,共同讨论加强跨文化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22(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