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代大权谈版画 | 有版才成画是版画最简单的定义
    2. 《重于泰山》 黑白木刻 400cm×300cm 2012年 有版才成画是版画最简单的定义。所有材质借助所有工具皆可制版。 版画借助所有物理与化学的作用形成表现的特征,形成艺术的语言。目前从材质属性或物理空间上,版画分为木版、铜版、石版、丝网版、综合版和凸、凹平、漏与综合版。 版画的行为基础是人性与物性的关系通过艺术表现的行为,达到相依互动相辅相成的表现结果。 版画的表现理念是通过痕迹、符号和节律的逻辑关联,达到艺术的主客观相统一的创作诉求。 ‌版画是通过“版”的这面物质之镜, [详细...]
    1. 以符号化的现代意象直写心意
    2. 格律的边缘·37 91.8cm×33.6cm ║ 纸本设色 ║ 2024年 传统山水最讲造境,无境即无山水。传统的造境之法如“三远”构图、虚实相生、以形写神、诗画结合、师法自然等等,其核心无非是将自然之美与画家的心境相融合,创造一个“可居可游”的艺术空间。 观方勇近作,山水之境仿佛已不再是山水,而是简化为物象,直写心意,山水不过是一张神秘之幕,一个精神背景;笔法也是大刀阔斧,不拘小节,只求神韵。他画中的意象也不再是传统山水里的松竹云泉、竹杖芒鞋、一蓑烟雨,而是选择了一组新的意象,如马、鹿、豹、鱼等。这也是方勇近作给我留下的另一个印象——符号 [详细...]
    1. 在技术加速解构传统艺术形态的当下,回归写生是重建艺术与世界联系的最朴素的方式
    2. 范迪安《延安春色》190×340cm 2022年 范迪安坚持油画写生实践的主张具有多重示范意义。这种坚持不仅是对艺术创作本体的回归,更暗含了对当代艺术生态中某些浮躁倾向的反思。笔者试从艺术教育、创作方法论与精神价值三个维度浅解其意义,愿对画家朋友特别是美术青年有所启示: 一、艺术教育的“反哺”:重建观察的在场性 范迪安在教学中始终强调写生的重要性,认为这是“ 破除图像依赖症 ”的关键路径。在摄影技术、数字媒介主导视觉生产的今天,他坚持让学生通过写生直面自然与生活场景,重新激活“ 肉眼观察的敏感度 ” [详细...]
    1. “此心梅月两相知——唐建教授从教四十载书画展”将开幕
    2. 黑土地,198cm×198cm,纸本设色 为推动潍坊寿光文化事业发展,促进艺术交流学习互鉴,自去年以来,寿光市策划举办“蔬乡文脉·互鉴共赏”文化艺术交流系列活动。此次唐建教授书画展,旨在为广大艺术家和书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亲近传统、感受经典、启发思考的艺术平台,全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与当代价值。 “此心梅月两相知”唐建教授从教四十载书画展(寿光) 开幕时间:2025年6月10日10:00 展期:2025年6月10日至6月30日 地点:寿光市 [详细...]
    1. “一画心源·李一书法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
    2. 6月7日下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家协会及湖北美术馆共同主办的“一画心源·李一书法展”在湖北美术馆一楼展厅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嘉宾,以及观众近千人出席和参加开幕式。 本次展览由尚辉、冀少峰策展,范迪安、叶培贵担任学术主持,展出李一近年创作的诗文楹联、题跋手稿及写山系列作品共计108件。书体以章草为主,兼篆、隶、楷、行诸体,书风浑厚中饶其逋峭,苍茫中见其娟妍。展品内容特点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墨相兼,学艺互促;既有书斋案头的蝇头小楷,又有山间崖壁的擘窠大字;或师友间唱和吟咏,或治学中抉微阐幽;或秋叶题诗,挥毫写意;或飞翰青崖,铭刻心声。“李一书路以碑为主,兼采简、帛、陶文等民间书艺,成就了现在的面貌——有着北方人的厚重、敦实,也掺以圆浑,转折之处显示出他的风神。”沈鹏先生生前所评一语中的。 [详细...]
    1. “伏脉千里——袁文彬风景作品展”在北京开幕
    2. 6月6日,“伏脉千里——袁文彬风景作品展”在北京798艺冠空间盛大开幕!展览呈现了袁文彬二十六幅油画精品,记录了袁文彬行走祖国各地的所见所感,也有日常的瞬间和念念不忘的风景,方寸之间的记录,真挚而隽永。艺术家对自然与生活的特殊观察和张力松弛的表现欲望交织在作品与展厅中,在彼此呼应间形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展览开幕式,由范迪安、张祖英、徐里、王春辰先后致辞,本次展览作者、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油画系主任袁文彬致答谢词。开幕式由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范晓楠主持。 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著名策展人范晓楠担任策展人。 [详细...]
    1. “水双重——王敏杰·余王波作品展”将在宁波市宁海开幕
    2. 一 强蛟是个好地方,这里三面环海,山宁水静,与象山港、奉化的桐照港隔海而望,出东北口,便入舟山诸岛,再向东,便是苍茫大海,了无边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个关于出发和开始的地方,让我想起小时候望着家门口流向大海的河,想着他是如何流入大海,到海的另一边,到更远的地方去。 这场展览的渊源也许就在于此,是关于大海和自身,起点与征途的故事,只是这个故事不会结束,没有终点…… 二 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在关于自然风景鉴赏发展模式的阐述中认为:对于自然风景的欣赏,是从享受自然较为粗 [详细...]
    1. 博物馆的未来有更多可能
    2. 当前,VR、AI等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博物馆的供需模式和运行方式。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强调的就是博物馆应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提供持续动力。 快速变化社会中新技术应用是关键,以新技术助力文物焕发活力对当前文博单位来说并不陌生,但“文博+科技”背后的底层逻辑仍需厘清,对更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探索也尚待深入。 “繁星计划” 助力数字化建设 日前,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与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联合,以推动科技助力百件“荆楚瑰宝”为主题,通过“繁星时光邮筒——一封家书”线上互动活动、微信小店文创、线下数字展陈、线上直播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新技术如何助力 [详细...]
    1. 进一步推动敦煌文化的国际传播
    2. 今年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125周年。敦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综合的、复杂的、跨越千年的传播现象,有着三个面向。 第一个面向,传播过程表明敦煌文化中的佛教艺术是经过中国化的。敦煌依托古丝绸之路贸易和密集往来的人员,在古代的中国与印度、波斯、叙利亚及罗马之间,产生了宗教、艺术及其他方面的交流,特别是在佛教及其艺术东传中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地理节点的作用。但这种传播不是简单照搬,而是伴随着不断的改造和中国化。譬如莫高窟第257窟的形制源自印度的支提窟,一般为马蹄形,窟内半圆形部分中央有圆形覆钵塔,窟顶为纵券形。这种建筑形制传到龟兹石窟以后,圆形塔改为中心方柱,窟顶改为券形。而传到敦煌后,窟里加入了中原汉式仿木结构的人字坡顶和平棋顶,中心方柱改为中心塔柱,形成有敦煌特色的塔庙窟。敦煌莫高窟在彩塑、壁画的题材、内容、布局、用色等 [详细...]
    1. 看美术毕业生“七十二变”
    2. 中国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作品《位置》 受访单位供图 5月31日,“七十二变·2025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在浙江杭州启幕。本次毕业季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良渚校区、南山校区和浙江美术馆、世界旅游博览馆、全山石艺术中心等七大展区向公众开放。共呈现20个教学单位总计2971名毕业生的3000余件毕业创作,展现即将踏上社会的年轻学子的艺术创造力。 毕业季作品精彩纷呈,有科技与艺术的共鸣,有乡土美育赋能乡村振兴,也有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转化。现场,中国画学院邵若栩的毕业作品《与AI讨论七次“明月出天山”》,使用AI作图与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14(s)   1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