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由王羲之变法看“超越古人”说
    2.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其书法变法也被誉为书法艺术中的里程碑。“超越古人”这一说法在书法界一直存在争议。从人类学视角看,书法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其发展始终交织着传统与创新的张力。我们通过考察王羲之变法的历史语境、文化内涵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书法艺术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进而对“超越古人”说进行反思。   从人类学“文化嵌套”视角看,王羲之的书法革新绝非孤立的艺术突破,而是魏晋社会结构与思想变迁的文化实践产物。这一时期政权更迭带来的社会动荡,催生了玄学对儒家正统在某种程度上的解构,文人阶层通过“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价值重构将个性解放诉求进一步注入书法艺术实践。   在书法史上,魏晋前篆隶的庄重古朴对应着汉代经学主导的秩序化审美,而王羲之对字体结构的解构与笔法抒情化的 [详细...]
    1. 从呐喊到生产 回望抗战木刻艺术的人民性构建
    2.   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国美术史中,木刻版画以其强烈的社会介入性成为抗日战争时期进行宣传动员的核心文艺媒介之一。从在上海左翼文化运动中诞生的“一八艺社”,到延安根据地崛起的鲁艺木刻,它们均以“艺术为人民”为底色展开抗日战争宣传,前者以呐喊姿态揭露城市无产阶级的苦难,后者以生产动员重构人民共同体。从呐喊到生产的转型,不仅折射出抗日战争时期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更揭示了人民性内涵的演变历程。   峥嵘岁月: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萌生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这一背景下,文 [详细...]
    1. 范迪安 | 抗战画卷 烽火丹青
    2.   ◆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在投身抗战的巨大民族洪流中,中国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以刀笔为武器,为正义而战,为民族而歌,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历史作丹青写照,创作了无数浸染着抗战烽火的美术作品,形成了充分体现伟大抗战精神的“抗战美术”,为20世纪中国美术写就了独特的篇章,也深刻地推动了中国美术的转型发展。从当年创作的形象和画面中,可以看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和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看到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浴血奋战的坚强斗志,看到抗 [详细...]
    1. 党震·水墨人物写生丨以笔墨为镜,照见鲜活的生命肌理
    2. 人物写生之十七 185×90cm 纸本水墨 2022年 人物外形很整,重心并不十分稳定,有行走的动感,重心倾斜要控制的恰到好处才行。外衣淡灰墨是调和白色之后的效果,这样墨色沉着内敛。灰色外衣减少了变化的复杂性,是为了突出中间花裙子色彩与笔触的跳跃多变。整体上色墨对比明确,使画面有清朗明快的感觉,突出老人神清气爽的干净气质。皮肤色彩淡而不弱,配合浅灰色的头发,旨在表现一种白皙皮肤的通透感。但毕竟是老人,适当控制色相饱和度,表达神气凝聚、光华内敛的矍铄气质。此外,浅灰墨也暗示着一丝岁月沧桑、年华渐逝的黯然神伤。 故意压短上半身用以突出细长的下肢 [详细...]
    1. “畅神——中国写意画作品展”在山东画院美术馆开幕
    2. 2025年8月25日下午3时,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山东画院、山东省中国画学会、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管理处承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北京艺研文投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畅神——中国写意画作品展”在山东画院美术馆盛大启幕。 此展览将作为重要契机和纽带,进一步团结全国各地的艺术同仁,搭建起更为专业与学术的交流平台,共同深入探讨中国写意绘画在新时代文化语境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共同思考其守正创新的路径与可能,从而汇聚更多专业力量,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 [详细...]
    1. 顾永康 | 行走在大地上的画家高云
    2. 桃花绽放时节,与高云先生近距离见面非常突然。 先生戴着镶丝眼镜,着一件标准的黑色夹克,灰色的衬衣,米黄的休闲裤,属于典型的学者式搭配,没说话前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不了解的人,一般不会将“大师”这顶桂冠赠给他。先生满脸微笑,言语轻快,要不了几句话,你就会发现他是一位学养、修养极好的人物。 忆起来,我跟先生有过几次面缘。 第一次是那年我回母校参加校友会,作为校友代表参加先生受聘南京农业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的仪式。他在台上,我在台下,做一个鼓掌的人。可谓“先生是风景,我是看风景的人”。 第二次是先生被聘 [详细...]
    1. 山水艺术是一门最能够体现中国人世界观的艺术
    2. 《山水宣言》 法国斯特拉斯堡展览现场,2017年 山水,世界观的艺术 高世名 当代山水画之弊,非徒绘事之衰微,尤在山水沦丧,山水经验之不彰也。山水画之使命在藉绘事重振国人之精神魄力,再续山川元气。假大块以文章,此画之大者,亦是中国画学传统的精魂所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开篇即点明绘画之宗旨在于“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千载以降,中国画距此远矣。毛延寿描述灵光殿中的绘画“图绘天地,品类群生”,而在今天,这俨然成为了国家地理频道的专职。后者以其精密的技术和巨大的资本打造出一种客观的视觉-感知模态,通过观察和记录使我们身处其中的世界纤毫毕现,而究其基础,则是 [详细...]
    1. 近百件园林题材精品荟萃,这个画展带你遍览南北园林之美
    2. 8月26日,“集虚寻境——王明明中国古典园林作品展”在国家大剧院艺术馆(西厅)拉开帷幕,将北方皇家园林的大气宏伟和南方文人园林的小巧精致浓缩进一幅幅画卷里。 此次展览首次集中呈现了王明明近些年创作的近百件园林题材精品,涵盖其山水画与书法作品。王明明以深厚传统笔墨为根基,以青绿设色和水墨晕染等传统技法,于咫尺之间生动展现园林四季之美——春日繁花似锦、夏日浓荫蔽路、秋日红叶点苔、冬日寒林映雪,引领观众步入一个融合传统笔墨与当代文人情怀的艺术空间。 数十年来,王明明遍访南北名园,于颐和园的皇家气象中悟天地之大,在拙政园的文人意境中品岁月之幽。他以 [详细...]
    1. 文艺报:鲁迅抽烟墙画该不该改?
    2. 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的“抽烟墙”是游客热门打卡点,墙上的鲁迅夹着香烟、眼神犀利,背景则是简洁的黑白线条,颇具文艺感。不少游客会点烟或打开打火机,拍摄“给先生点烟”的照片,以此致敬这位文学大师、思想大师。近日,有控烟志愿者提出,这幅墙画改编自鲁迅在书房抽烟的照片,去掉背景后容易让人误认鲁迅在室外吸烟,存在“诱导吸烟”“误导青少年”的风险。因此,建议将鲁迅的夹烟动作改为“右手握拳”。 毫无疑问,这位控烟志愿者的出发点是好的。这份对公共健康与未成年人成长的关注,体现了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但是,她提出将鲁迅标志性的抽烟动作改为“右手握拳”,实则陷入了对历史场景的过度干预 [详细...]
    1. 文物瑰宝里的浪漫
    2.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七夕将至,这一源自牛郎与织女传说的古老节日,最核心的内涵便是爱情。牛郎织女的动人传说,体现了人们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向往和赞美,也为七夕赋予别样的浪漫与温情色彩。七夕节源头可追溯至汉代,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古代女子会在七夕之夜,摆上瓜果、针线等物品,祈求织女让自己心灵手巧,掌握更多女红技艺。东晋《西京杂记》中的“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是现存古代文献里有关乞巧活动的早期记录。 从牛郎织女的凄美传说到乞巧祈福的民间习俗,七夕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传承。那些与七夕相关的古代器物,承载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199(s)   5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