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自然契约”:对人与自然的深刻观照与叩问
    2. 何为自然?人类如何与之共处?尤其是在生物技术、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人们不再能以旁观者的姿态凝视自然,而必须作为关系网络中的一环,重塑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近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展的“自然契约:技术、媒介、人、自然”展览,就试图在“自然契约”这一思维框架下,探讨人与技术、媒介、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七位来自多元文化语境的艺术家——林恩·赫舍曼·利森、梁绍基、麦拉蒂·苏若道默、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赵仁辉、曹澍与尹韵雅,以18组(件)作品构成展览中平行叙事的线索。作品涵盖装置、生物媒介、影像、人工智能等形式,呈现出自然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多重面貌:它既是材料 [详细...]
    1. 白露至,秋实美
    2. 芦雁图(国画) 宋 崔白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对应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名句,将这一节气的清婉定格千年。 作为秋日承载细腻感知的节气,古人以鸟类活动为天气信号,凝练出白露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此时,鸿雁列队自北向南飞,燕子朝南迁徙避寒,更多的鸟类开始储存干果以备过冬。这些鲜活的自然场景,皆是时序流转的生动注脚。 在这样的时令中,艺术与生活相遇。历代画家以敏锐的感知力和高超的笔墨,将节气风情落于绢素,留给后人品读不尽的生命韵味 [详细...]
    1. 救亡图存中的版画记忆
    2.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四川美术馆以“永不忘却的纪念”为题,遴选出抗战主题组画10套,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这些诞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版画力作,是民族苦难与顽强抗争的见证,它们用独特的视觉语言,将“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镌刻于民族记忆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璀璨的艺术结晶。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大的民族解放斗争。民族危亡关头,一群具有进步思想和革命理想的美术家们积极投身创作,形成了独特的战时美术——左翼木刻。这些版画作品被印在传单上、报纸里、墙 [详细...]
    1. 三星堆博物馆:古老文明焕发文旅新活力
    2. 游客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参观。  龙喜学摄(人民图片)   初秋时节,四川广汉鸭子河畔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河畔旁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内,被网友戏称为“火锅之源”的陶三足炊器等特色文物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人们驻足于这些遗珍前,凝神观赏,感受古蜀文明深邃而独特的魅力。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金面罩旁,游客们俯身屈膝站在面罩后方,通过调整镜头角度,将金面罩“戴”在自己脸上。“我专门提前学习了拍摄技巧,为了让‘戴’的效果更加逼真。”江苏游客史女士说,除了金器,众多造型奇特的青铜 [详细...]
    1. “齐白石与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展览亮相北京画院
    2. 展写意笔墨 见大师传承 ——“齐白石与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展览亮相北京画院    【带你一起看大展】   “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这首齐白石曾反复题咏的诗句,炽热而谦卑,道出了他对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青藤、雪个、老缶分别为三位画家别号)三位前贤艺术水平的推崇,同时也勾勒出数百年来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轨迹。   日前,由北京画院、八大山人纪念馆、西泠印社联合主办的“三家门下转轮来——齐白石与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展 [详细...]
    1. 立言扬清响 秉笔续遗编——俞剑华的画学研究
    2.    学人小传    俞剑华(一八九五—一九七九),原名俞琨,山东济南人。美术教育家、书画家。曾先后任教于北京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新华艺专、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曾兼任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华东美协理事、江苏文联理事等。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画论类编》《中国壁画》《中国山水画的南北宗论》等,主编《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等。   作为现代著名美术史论家,俞剑华在六十年学术生涯中,将考据、实践与理论批评相融合,著述等身,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现代转型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    [详细...]
    1. 立足艺术教育特色 探索中国人物画教学与红色文化融合路径
    2.   在高等艺术教育领域,红色文化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四川美术学院立足艺术教育特色,积极探索中国人物画教学与红色文化的融合路径,从课程体系构建、思政元素挖掘、作品传播推广及实践基地联动等维度切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育人模式,为培养兼具艺术造诣与红色情怀的专业人才提供了有益借鉴。 课程设置: 构建红色文化浸润的专业教学体系   学院在中国人物画教学中,将红色文化元素系统融入课程设计,形成“基础认知—专业创作—成果拓展”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在基础教学阶段,开设“红色美术经典赏析”专题课程,选取《流民图》《铁蹄洪流》等近现代红色题材代表作,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构图技法、情感表达等维度剖析作品,既提升审美能力,又深化对中国革命历程的认知。邀请知名艺术家进课堂,通过分享 [详细...]
    1. 艺术无疆:何君宏的新东方抽象派与西方回响
    2. 正视传统,观创未来。一个伟大的作品一定是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技艺,描绘出时代的风貌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何君宏,这位享有盛誉世界的艺术家,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绘画作品表达出来,融合了画面的意境、线条之美、布局之妙与章法之韵,追求一种气势磅礴的浩然之气,这种气势表现在技法上,也表现在结构上,既风格独特,又色彩唯美。 何君宏 [详细...]
    1. 艺术中坚定的抗战意志——抗战期间的吴作人及其艺术作品
    2. 重庆大轰炸(油画) 80×100厘米 1940年 吴作人 1935年春,已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完成学业的吴作人收到徐悲鸿的来信,邀请他归国赴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吴作人携妻子李娜回国后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吴作人很快投入抗日主题艺术创作及抗日宣传行动之中,以画笔为武器,用艺术行动传达中华民族坚强的抗日意志,激扬华夏民众顽强的抗战精神。 1938年春,随校迁到重庆的吴作人听闻第五战区一举消灭日寇敌军数万,取得了台儿庄战役大捷的消息,欢欣万分。他马上和艺术系的青年教师商量,去台儿庄战地写生。他们要用画笔记录抗战成果,以反映和鼓舞军民不屈不挠、抗 [详细...]
    1. 乡村美育:让孩子发现美、表达美
    2. 乡村美育是静待花开的耕耘,既依靠科学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创新的实践行动。 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于2022年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乡村美学普及和教育,提升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让欣赏美、追求美、塑造美成为乡村文明新风尚。 政策指引下,艺术机构、公益组织、文化志愿者等多元力量深入乡村,直面挑战:如何精准匹配乡村儿童需求,突破城乡教育壁垒,使美育为乡野振兴提供更丰厚的内生动力。为了寻求发展路径,一批批教育者与志愿者陆续奔赴探索之途。在日前举办的“沃土·生长全国儿童美育创新论坛”上,来自多地的专家、志愿者分享了美育观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14(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