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中日韩书家共写“李白在安徽诗作”
    2. 近日,“山水多奇踪——李白在安徽诗作书法展”在安徽省美术馆开幕。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而安徽更是其灵魂的故乡。从马鞍山、芜湖、铜陵、黄山、池州、安庆、宣城、淮南、宿州到合肥,李白在安徽留下的诗作达150余首,占其传世作品的六分之一,这一密度与深度在其生平游历之地罕有其匹。从青年时初睹天门山的壮阔,到中年在宣州谢朓楼的郁勃长吟,再到晚年于秋浦河边的苍凉感叹,安徽始终是他情感的依托与创作的源泉,并最终将生命的句点落于这片深爱的土地。 本次展览以“一景一诗一书一画”为脉络,特邀百位中国书坛名家与十位日韩书法家,以篆、隶、楷、行、草五体共书李白诗作。每一幅作品,不仅是笔墨技艺的展现,更是对诗仙精神的深刻解读与情感共鸣。诗与书在此相融,跨越千年,依旧熠熠生辉。 展览将展至10月15 [详细...]
    1. 浙江书法家笔歌鉴湖,采风创作展在柯桥开幕
    2. 9月17日,“墨润江南·笔歌鉴湖——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采风创作展览”(柯桥篇)在绍兴柯桥美术馆开幕。展览由浙江省书协、绍兴市柯桥区文联主办,柯桥区书协、柯桥美术馆(柯桥区鲁迅文学院)承办。 展览筹备期间,浙江文艺名家计划与新峰计划书法家及柯桥区书协骨干会员深入柯桥城乡采风,足迹遍布鉴湖之畔、浙东运河沿线、美丽乡村示范点等生态地标。他们以自然为师,将鉴湖的粼粼波光、古纤道的沧桑肌理、乡村的绿野田畴化作笔下的点画线条,创作了60余幅书法作品。作品书体各异,篆书古朴厚重,隶书端庄典雅,行草灵动奔放,楷书规整隽秀,均饱含着书法家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眷恋与深刻思考,将“文房四宝”的自然禀赋与“两山”理念的时代精神相融合,使本次创作成为一场“从自然汲取营养,用艺术回馈自然”的双向奔赴。 此次展览旨 [详细...]
    1. 300余幅作品描写“最美杭州”
    2. “最美杭州”展览现场 9月15日,由杭州市文联、西泠印社社委会主办的“最美是杭州”2025杭州市书画篆刻作品展在西泠印社美术馆开幕。 “最美是杭州”书画篆刻作品展,是杭州市文联和西泠印社社委会共同打造的艺术赋能实践品牌。展览通过三个主题板块相结合,作品涵盖了美术、书法、篆刻等300余件,内容围绕践行“两山”理念、赓续“红船精神”、深化“八项工程”,展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杭州的精品力作。 杭州市文联名誉主席王冬龄、杜高杰,主办方代表沈旭微、孙磊、王宏伟、朱荣兴、王臻、张子翔为展览共同启幕。市美协、书协主席团成员,西泠 [详细...]
    1. 刘丹捐赠家藏陆维钊、诸乐三等人66件作品
    2. 9月10日,西泠印社原名誉社长刘江先生之子、中国美院教授刘丹将家藏的陆维钊、诸乐三、沙孟海、刘江等四位西泠先贤的书画印精品共计66件,捐献给西泠印社。 此次捐献作品包括陆维钊书法6件、诸乐三书画9件、沙孟海书法1件以及刘江书法篆刻作品和印谱50件。上述作品均为几位先贤的精品力作,承载着特定时代的艺术高度,具有很高的历史与学术价值。陆维钊的隶书“蜾扁体”独树一帜,行书奇崛跌宕,信札小字精雅绝伦。诸乐三作为吴昌硕得意弟子,展现书画印三绝之才。沙孟海81岁时所书对联“要与秋虫斗方略,不好名马非英雄”,结体开阔、笔力雄强,堪称晚年代表作。刘江的50件作品更是形式多样,充分展现其在篆书尤其是甲骨文创作领域的非凡成就,印谱《刘江印存》展现了早期印作的风貌,为进一步研究其篆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刘江(1 [详细...]
    1. 申万胜书法诉“翰墨心源”
    2. 9月17日,“翰墨心源——申万胜书法艺术作品展”在北京开幕,张海为此次展览题写展名。 申万胜表示:“今跨入八零,乃人生又一新起点。萌生将几十年习书收获呈现展厅,与观者及书友交流并望赐教。”此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礼赞经典。经典乃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激励我们追求真善美的精神食粮。书写经典,礼赞经典,乃书家应有之义。二是时代抒怀。我们身处伟大的新时代,为人民挥毫,为祖国点赞,为江山喝彩,乃书家的社会责任和时代情怀。三是墨海驰思。墨舞千秋,书艺无涯,在古今对话中探索书艺之道,乃书家日课,其乐无穷。 申万胜,祖籍四川广安,1946年9月生于贵州金沙。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六届副主席;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兼书法篆刻所研究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书法篆刻专 [详细...]
    1. 民艺在匠心与潮流中点亮乡村“焕新”之路
    2. 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的展厅里,一把承载着苗族蜡染技艺的竹编椅、一套融合了青瓷美学的现代茶具、一幅绣着乡村新貌的苏绣挂毯,正以“民艺中国与当代乡建——乡村手工艺振兴案例展”为舞台,讲述着传统手工艺与当代乡村发展的故事。 展览关注乡村手工艺的历史遗存和当下的生产状态,尤其是民间工艺资源的激活、乡村劳动力的激发、产业的多样化等问题,以及村民如何通过具有现实价值的手工艺生产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最终呈现出4个篇章故事,分别聚焦乡村的人文景观、乡村振兴中的女性力量、物尽其用的材料以及乡村现代化的文化视野。本次展览将持续展至9月30日,后续还将于10月15日巡展至四川美术 [详细...]
    1. 民间手工艺最动人的特质是什么
    2. 中国的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期许总是直接而热切的,因此中国乡村的手工艺除了满足实用功能的部分外,有大量基于农耕文明、祈福传统而生的,它们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具有群体共识。这些也往往成为乡村美好记忆的一部分,当我们回忆乡村的时候,不仅能想到农忙时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更能想到不同节日和时令中的特殊礼仪和礼物。 难得的闲暇时光里,不同地区的村民们将满心的期许和积蓄已久的创造力倾注于手工艺制作,用灵巧的双手编织出五彩斑斓的精神世界。吉祥热闹的年画、流光溢彩的灯彩、栩栩如生的剪纸,不仅是农耕文明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乡村最生动的表达。手艺背后代代相传的技艺,恰如土地里生长的庄 [详细...]
    1. 手作里的中国乡村:民艺新生背后的破局
    2. 乡村这片广袤而深沉的土地,始终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智慧。乡间小道,脚下的每一寸泥土,路旁的每一株野草,田间的每一根秸秆都在讲述关于循环与永续的故事。这里没有所谓的“废弃物”,只有尚未被发现或被遗忘的资源;这里没有刻意的环保宣言,只有融入日常的生存哲学。在这个物质丰裕的时代,乡村以其独特的材料观,为人类保留了一扇通向可持续未来的窗户。 手工艺,这个看似传统的词汇,在当代语境下正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它不再仅仅是关于技艺的传承,更成了一种文化表达的媒介,一种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链接。 乡村无尽藏物尽其用的智慧 物尽其用 [详细...]
    1. 艺术作为生命教育 写给渴望“成为自己”的人
    2. 《艺术作为生命教育: 艺术教育讲演集》 高世名/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艺术作为生命教育:艺术教育讲演集》由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高世名所著,2025年4月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首次出版,是一部专为在时代洪流中渴望“成为自己”的人打造的精神备忘录。 书中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在新生典礼、教学现场及学术论坛的演讲内容,以2020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追问开篇“你可以画一个人,却画不出一个家庭;你可以画出一幢房子,却无法描绘一个村庄”,直面人们对未来的焦虑与现实的茫然。全书围绕艺术与生命教育的关联展开,提出艺术教育是“知行之学”与“自我创造的技术”,强 [详细...]
    1. 何为真 何以伪——读杭春晓《缝隙中的航道》
    2. 《缝隙中的航道》 杭春晓/著 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缝隙中的航道》是杭春晓近十余年研究成果的结集,也是其在原有研究基础上的再出发。缝隙中的航道,所谓缝隙是文本之缝隙,是历史文本中的矛盾、断裂与遮蔽处(如档案叙述的矛盾、被主流叙事忽略的细节),而航道则是我们在文本中寻找到再阅读的航道,是研究者通过批判性阅读在缝隙中开辟的理解路径。本书以溥心畬、林风眠、齐白石、关良四人不同的境遇及所处时代为线索,以深刻的史观、史识思考为基础,以“文本再阅读”为叙事中心而提炼。 与本书的缘分还要追溯至学院里的一场讲座,当时杭春晓进行了一场题为“文本、日常与整体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197(s)   5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