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宋代的猫
    2. 宋徽宗《耄耋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大宋汴京的晨曦里,一缕檀香混着鱼的腥气在坊市间游荡。大相国寺的猫贩支起竹笼,波斯商人怀揣狮猫幼崽穿梭于人群,青衫文士捧着《纳猫契》与卖主讨价还价——这座百万人口的都城,正随着此起彼伏的猫叫声苏醒…… 宋代重视和支持工商业发展,文化上也比较开放多元。当时很多人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偏于文艺,喜欢喝茶、画画、写诗词和养萌宠。温顺可爱、充满灵气的猫,也由此登堂入室,除了抓老鼠的本职工作外,还多了一个宠物功能。 宋代猫文化十分兴盛。在称谓上,宋人将猫爱称为“狸奴”,而当一只猫成为“家庭成员” [详细...]
    1. 梅韵丰姿 艺缘千秋——梅兰芳与丰子恺的艺术交往
    2. 2025年是丰子恺逝世55周年。近日,丰子恺外孙宋菲君向梅兰芳纪念馆捐赠仿丰扇面画、梅兰芳《宇宙锋》经典舞台肖像画两幅画作并携北京大学燕南京剧社在纪念馆演出之举,宛如一颗石子投入历史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让梅兰芳与丰子恺跨越时空的艺术交往再次浮现于人们的视野。那一段段往事,承载着两位名家艺术的共鸣与心灵的契合,闪耀着独特而珍贵的光芒。 时光回溯到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一家剧院,一场看似平常的戏曲演出,悄然拉开了丰子恺与梅兰芳艺术缘分的序幕。那时,一位朋友手持两张戏票,邀丰子恺一同去观看梅兰芳的演出。夜晚的舞台光影绰约,咿呀婉转中,梅兰芳的身姿和唱腔传递着独特的 [详细...]
    1. “虎鎣”回家
    2. “虎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文物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那些曾漂泊海外的文化瑰宝,其命运沉浮与国家兴衰休戚相关,它们的回家之路,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弦。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2300余件(套)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祖国。观众走进博物馆,在这一件件历经沧桑的文物中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未来。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虎鎣”,自2018年回归以来便广受瞩目。这件历史悠久的西周青铜重器,因盖顶踞虎、流部饰虎而得名。“虎鎣”器盖内一侧铸铭文2行4字,释文中所含的“鎣”字,则是这件青铜器定名为“鎣”的 [详细...]
    1. 第七届湘鄂赣皖非遗联展在湖南岳阳举办
    2. 日前,由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文化和旅游厅及岳阳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七届湘鄂赣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在湖南岳阳举办。以湘鄂赣皖四省非遗为代表的200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在联展中亮相,共话非遗传承新活力,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打造文旅融合新体验。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红兵宣布联展启动。 本届联展以“我们的节日 人民的非遗”为主题,构建“1+5+N”的办会格局,即1场启动仪式、5大展览板块和多场直播。其中,展览部分设有四省非遗主题展、长江沿线邀请展、非遗融合专题展、非遗焕新大观园和“非遗好物”超市五大板块。除展示湘鄂赣皖四省非遗外,还以长江为链,串联起长江沿线其他8个省区市的16个代表性项目,生动诠释长江文明的丰富多彩和生生不息。启动式上,湘剧、赣剧、徽剧、黄梅戏、巴陵戏等各具特色的表演类非遗项目同台演绎。 [详细...]
    1. 恭博特展带你感受孔府生活
    2.   清代掐丝珐琅鹤足炉(孔子博物馆藏)。恭王府博物馆供图   由恭王府博物馆与孔子博物馆共同策划的“诗礼传家——孔府生活主题展”近日在恭博乐道堂展厅展出。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山东曲阜,是世袭衍圣公的孔子后代居住的府第。衍圣公是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始于北宋,终于20世纪上半叶,800多年间承袭不绝。作为“钟鸣鼎食之家,诗书传世之族”的典型代表,孔氏家族为这座府第留下了大量精美文物和详实史料,使其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展览遴选孔子 [详细...]
    1. 首届“香港非遗月”开幕
    2.   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广场举行的“非遗嘉年华”上,人们身着旗袍长衫合影。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首届“香港非遗月”近日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开幕式,活动将涵盖超过100个非遗项目。   为响应国家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于6月主办首届“香港非遗月”,以“香港处处有非遗”为主题,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元的活动。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在开幕 [详细...]
    1. 云冈石窟艺术展亮相香港
    2. “遇见云冈 数字公益艺术展”近日在香港西九龙高铁站紫荆艺术展览空间拉开帷幕。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运用前沿数字技术,将世界文化遗产的千年风华凝结于现代展厅,为香港市民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作为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云冈石窟以其雄浑壮丽的造像艺术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价值闻名于世。本次展览突破传统文物展陈模式,通过3D复原、虚拟现实(VR)等技术手段,将深藏于山西崖壁间的千年艺术瑰宝转化为可观看、可感知、可移动、可传承的数字文化体验。 展览聚焦云冈石窟早中晚三期洞窟,以“真容巨壮”“穷诸巧丽”“法相绵延”“古韵薪传”等展区串联云冈艺术的演进脉络,共展出近50件数字艺术展品,全方位展现云冈石窟的历史魅力与艺术价值。观众可近距离观察复原洞窟内的浮雕细节,沉浸式感受北魏盛期的恢弘气象,在虚拟与现实交 [详细...]
    1. 第三届香港文博会举行 致力打造中华文化出海平台
    2. 现场人士参观展览。  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摄   第三届香港国际文化创意博览会(以下简称“香港文博会”)近日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举行。本届香港文博会以打造中国文化出海平台为核心定位,旨在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搭建起坚实桥梁。   据介绍,本届香港文博会在规模上和参展机构数量上均超出上两届,展览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8个主题展馆各具特色,超过1000家参展商全方位展示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沿成果。   文化产业综合馆内,出版、影视、新媒体平台等国家级文化项目与产 [详细...]
    1. 澳门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公益影展
    2.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公益影展暨第二届“金童奖”澳门国际儿童电影节系列活动日前在澳门岗顶剧院举办启动仪式。 本次活动由中国(澳门)国际儿童电影产业发展促进会、南光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主办。公益影展为期18天,展出43部涵盖抗战历史、英雄人物传记等题材的经典影片,包括《少年冼星海》《濠情岁月》《我和我的祖国》《永不消逝的电波》《志愿军》等一系列佳作。 南光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耘指出,影视作品承载着凝聚共识、启迪心智的重要作用。优秀影片将成为澳门中小学生的“沉浸式”历史课堂,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与国际视野,促进澳门同胞与内地及国际社会的情感联结。澳门国际儿童电影节组委会主席王懿骁表示,展映影片用更贴近孩子认知的叙事方式,展现战争中儿童的苦难与勇气,让小观众直观理 [详细...]
    1. 从“涂鸦”到“美院” “五段式”少儿美术成长路径的个案研究
    2.   本文作者以亲身经历,叙述了自己从稚嫩涂鸦到专业美院深造的成长历程。通过五段式成长路径,生动阐释了艺术教育中个性化培育与体系化引导的辩证关系。文中“病榻速写”“卵石彩塑”“仿铜浮雕”等创作案例,印证了艺术启蒙需珍视童真视角的深刻见解。可贵的是,作者在展现家庭美育熏陶与学院体系培养双轨并行之际,始终保持着对少儿艺术教育本质的理性审视——真正的艺术启蒙并非技法速成,而是通过自由表达唤醒审美自觉,借助生活观察培育创新思维。这篇成长实录不仅是一份珍贵的美术教育样本,更为当前少儿美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编者   第一阶段:从涂鸦到渐具形象期   在我美术成长的第一阶段,即从涂鸦到形象显现,2岁至幼儿园时期。那时,我手握黑色水笔,在各种纸张上自由挥洒,尽管线条看似随意,却是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16(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