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林徽因遇见茜茜公主”文化交流活动举办
    2. 近日,“林徽因遇见茜茜公主”文化交流活动暨“福州古厝走出的文化遗产守护者林徽因”主题展在匈牙利格德勒宫举办,福建省政协主席滕佳材与匈牙利文化与创新部首席顾问提尔斯·托马斯共同为主题展揭幕。活动适逢中匈建交76周年,为深化中匈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提供了优质平台。 此次活动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中国驻布达佩斯旅游办事处主办,活动以女性力量为纽带、文明互鉴为内核,是福建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具体实践。主题展系统展示了林徽因的福州渊源、家国情怀及其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卓越贡献。 格德勒宫是欧洲除凡尔赛宫外最大的巴洛克建筑之一,是茜茜公主最钟爱的居所。宫殿内多处保留了茜茜公主生前用品,象征着她对匈牙利深厚的情感。活动现场,匈牙利演员朗诵了茜茜公主诗歌《自由》,中国艺术家则演绎了配乐 [详细...]
    1.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
    2. 展览现场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8月2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 展览汇集中国美术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的300余件经典美术作品和新创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等类型,浓墨重彩抒写了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雄壮史诗,深情礼赞伟大抗战精神,激励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详细...]
    1. 湖湘文化发展视域下博物馆隐性与具身化教育
    2. 湖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发源于湖南的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文化纵贯古今,在独特的地理历史条件、文化源流与时势中,造就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形态。湖湘文化也成为博物馆的重要展示主题,博物馆通过向参观者传递优秀的湖湘精神,使湖湘文化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展现时代价值、做好现代诠释。博物馆通过一系列珍贵文物与生动故事,向参观者展示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推进其传承与发展,通过展览赋予参观者强大的精神力量。 博物馆凝聚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展现着人类文明与智慧,透过优秀文物的展示,可以激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作为面向大众,致力于文化传播和终身教育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博物馆需充分用好自身隐性教育功能与具身化教育优势,引导参观者在文物及其文化背景的浸润中认识历史、提升素质、弘扬道德、陶冶情操,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详细...]
    1. 陕北汉画像石的数字化传播与文化价值研究
    2. 陕北汉画像石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了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陕北汉画像石主要分布于陕西省北部的榆林、神木、绥德等地,其艺术风格以浅浮雕为主,兼有线刻技法,题材涵盖神话信仰、车马出行、庖厨宴饮等,反映了汉代陕北地区作为军事要塞与农牧交错带的社会特征。陕北汉画像石并非单纯体现“民族融合”,其文化内涵更偏向中原礼制与边塞生活的结合。这些画像石为研究汉代社会历史、审美观念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陕北汉画像石的数字化传播方式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陕北汉画像石的数字化传播已成为保护与传承这一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一)数字化采集与存储。数字化采集是陕北汉画像石保护与传承的第一步。研究人员运用高精度的扫描仪、数码相机等专业设备,对画像石进行 [详细...]
    1. “华南人民抗战历史专题展”开幕
    2.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面展示华南人民抗战历史,8月26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博物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协办的“旗展华南 砥柱中流——华南人民抗战历史专题展”在广东省档案馆开幕。 此次展览从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及各地市有关场馆遴选图片400余张、实物展品50余件(套),分为“民族危急 奋起救亡”“日军暴行 铁证如山”“建立武装 英勇抗敌”“港澳台侨 共赴国难”“战略反攻 夺取胜利”五个部分进行集中展示。展览综合利用多媒体及展项设计,凸显华南文化抗战、香港秘密大营救、港澳台侨支援抗战等重要历史,并打造多个场景装置丰富沉浸式观展体验。 [详细...]
    1.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讨抗战文艺
    2. 8月22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10位专家学者代表分别从文学、戏曲、音乐、美术等角度,对抗战文艺的发生、发展及其在中国现代文艺史上的影响作了系统梳理与阐释。此次研讨会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家一致认为,抗战文艺不但在抗战时期起到了守护中华民族文心、赓续中华民族文脉、激发中华民族斗志、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在抗战胜利后,更作为重要的精神资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等事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抗战文艺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遗产,其文化价值对当代社会仍有重要启示,亟待被深入发掘并应用于当下的文艺实践。 [详细...]
    1. 鲁迅手里的烟,“掐”不得(有事说事)
    2.   今天,我们纪念鲁迅,重要的是理解他那深沉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自觉与自省精神。我们纪念鲁迅的正确方式,是阅读他的作品、理解他的时代、践行他的精神。   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面“鲁迅夹烟”墙,遭到某游客投诉。投诉者认为,该墙画不仅会误导青少年,还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建议将其换成鲁迅右手握拳的画面。   对此,网友评论大体呈现一边倒态势:历史人物并非完美圣人,刻意美化或遮掩部分事实,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绍兴鲁迅故里景区回应称,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回到鲁迅与烟这一事实本身:吸烟确是他真实的习惯,但这一行为需放回他所处的时代中理解。当时,公众 [详细...]
    1. 秸秆画登上大雅之堂——国家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高唐探索
    2.    【文化中国行】      “你看这幅《九鲤戏莲》图,鲤鱼打挺,好像要跃出水面。”近日,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大石新村的文化大院里,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囤景义指着这幅图说,这不是书画,而是根据韩国客商的订单定做的秸秆画。   “昔日废柴变成宝,我们的秸秆画登上了大雅之堂,今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郭怡孮指导我们创作的秸秆画走进了中国美术馆,引起了许多国外爱好者的注意。”囤景义一边将画装框一边说。   秸秆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它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材料,通过多道复杂工序,巧妙组合成画。高唐秸秆画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虽然近几年高唐秸秆画名气不断提升,但由于书画技艺的瓶颈制约,秸秆画艺术水准总是难以突破瓶颈。 [详细...]
    1. 《浪浪山小妖怪》:水墨丹青重构东方神话
    2.   2025年暑期档,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以黑马之姿突围,成为引发大众热议的文化事件。目前,该片已成功跻身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榜前十。影片从《西游记》中“无名小妖”的视角出发重构经典,在艺术表达、技术革新与文化传承等方面实现突破。   《浪浪山小妖怪》一大突破,在于对传统水墨美学的现代化诠释。主创提出“笔墨入镜”理念,将二维手绘与数字技术融合,把国风笔墨转化为电影语言,构建出独特的东方视觉体系。远景上,多层墨色叠染的云霞与山水相融,光影流动如宣纸晕染;在近景,通过手绘弧线结合五行配色(如赤色小猪妖代表炽烈、青色蛤蟆精代表沉郁等),赋予角色饱满的生命力。影片还在场景设计中融入古建筑元素,如山西佛光寺祖师塔的轮廓、晋祠水镜台的飞檐斗拱,均成为小雷音寺等虚构场景的灵感来源。这些借鉴不是简单照搬,而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光影处理 [详细...]
    1. 鲁迅纪念馆回应“夹烟”墙画遭投诉
    2. 图源:绍兴鲁迅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近日,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内一幅描绘鲁迅“夹烟”形象的墙画引发公众讨论。部分游客参观时在该墙前以点燃打火机的方式进行“给先生点支烟”打卡,引发了颇多关于其是否误导青少年、美化吸烟行为的讨论。 据媒体报道,游客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建议绍兴鲁迅纪念馆版画换图,并于8月22日通过政务平台“浙里办”反映称,该墙画原图为鲁迅在自己家里吸烟,但纪念馆去除了背景并将其设置于室外,可能“引导室外人群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并“误导青少年”。她建议将画面更换为鲁迅“右手握笔伏案”的版本。 澎湃新闻了解到,该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147(s)   5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