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民间美术里的“四时玩趣”
    2.   四时是自然界的季节变化,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依据。《逸周书·周月解》里有言:“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人们顺应四时安排生产和生活,并以此自然之道体悟宇宙运行的规律,在“大道”之中修养性情、教化道德,共建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秩序。   正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根植于农耕土壤的中国民间美术,在民俗文化中体现出造物美学。在民间美术的世界里,天上地下、过去未来、宏观微观都可以交陈互处,浑然一体。顺四时之序,拥抱天地大美,洋溢着艺匠们无法掩饰的创造激情,是民间“四时玩趣”美学的生动表达。正如民盟中央副主席、中 [详细...]
    1. 在东方的高地上——写在“丹心铸魂——吴为山艺术展”举办之际
    2. 袁隆平(雕塑) 吴为山   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当然这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还包括不同的物种和生命在生物链上的彼此关联,以及更重要的不同文明和文化数千年来的相互依存与共生。没有一种伟大文明不具备接纳、包容、吸收和过滤其他文明的强大能力,否则这个文明就不会延续到今天。抑或在某个时段,曾出现过不同文明和文化间的对抗与冲突,但历史的演进过程告诉我们,这种状况都是短暂、无法持久的。   如果把不同文明和文化间的相互关系放在不同的艺术创作上,我们就更能看清楚,它们所形成的对话与借鉴关系一定会在东方和西方最杰出的艺术家身上变得异常清晰。因为作为人类 [详细...]
    1. 画外话:梅花册页的画者与书者
    2. 梅花册页 毓麟、俞邍、陈半丁 合绘 蒋汝藻 题写 首都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所藏《梅花册页》由毓麟、俞邍、陈半丁合绘白、红、绿梅,白梅下题“毓麟写墨梅”,红梅下题“红梅俞邍写”,绿梅下题“陈年补绿梅”。册页下部题“庚戌(1910年)仲冬小集古槐轩,为夔庵主人合作。汝藻谨记。”圆光画面空间虽小,但内容丰富,白、红、绿梅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为画面中一丛斜插于圆光中的白梅,浓烈的红梅横亘于白梅之后。陈半丁画倒枝疏花绿梅,白梅繁密,红梅浓烈,绿梅疏冷。陈半丁绿梅以淡赭画枝干,浓赭点苔,青绿色画梅花,浓墨画花蕊。   由此合作画的上款 [详细...]
    1. 烈酒醉人向天歌——尤山艺术创作琐谈
    2. 红谷春意(中国画) 尤山   画家尤山多年来秉持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以独特的艺术感知为桥梁,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紧密相连,不断挖掘新的创作灵感和表现形式,创作了《银灰色的草原》《石头城的传说》《公元2009农历牛年》《天山之恋》《红蜻蜓》《爱在上海诺亚方舟》《塔吉克新娘》等富有深度与内涵的优秀作品,以一些力作斩获了诸多美术界重要奖项。他近年来创作的水墨写意画《山之韵》《红色的鸟》《向天歌》等佳作,则以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参展作品的气象展现出艺术家的个人风貌。   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在《形式问题》中探讨“作为赋予生命力之因素的功能表现 [详细...]
    1. “非遗”这个标签不能乱用
    2.    【观者有心】    2004年8月,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从国家层面开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保护工作。仅仅20余年时间,在继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统的基础上,非遗保护已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令人瞩目的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热潮。然而,在这股热潮中,我们也看到不少“非遗”标签被误用、乱用的情形,在某些情境下,“非遗”甚至沦为博人眼球的噱头。这些行为忽略了非遗保护的初衷,将非遗简单化为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实践成果或追求商业价值的文化产品。在此过程中,“非遗”标签的误用或滥用,使得对商业价值的追求凌驾于对传续非遗整体价值的考量。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在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同时,我们须对前述现象保持高度警惕,确保非遗的传续和发展不被简化或曲解。 非遗不 [详细...]
    1. 抵达“光辉的彼岸” 诗歌◎彭鸣
    2. 【 题记:为大型美术作品《光辉的彼岸》 (国艺基金项目)题诗 作者:汪港清 韦红燕 徐智川 尤明辉。 作品:尺寸300X600cm。综合材料。】 把握愚公移山的立体精神 巍峨中稳现坚韧 沉默里恒蕴力量 提取徐悲鸿《愚公移山》的神魂 笔墨在信念与希望的时空中交响 以重彩贴金 意笔彩墨 图片拼贴 [详细...]
    1. “一个人的视觉谱系·王东声作品展”将在京开展
    2. 总 序 作为中国儒道文化中的核心概念,“道”的理念和对它的追寻,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与基因,成为我们安身立命的世界观和人生哲学的一部分。在道家文化中,“道”可以理解为大自然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儒家文化中,道含有“仁”“忠恕”之意,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道,代表着古代政治的最高理想——大同。在《礼记·礼运》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意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这叫做理想社会”。“不孤”则出自《论语·里仁》,所谓“德不孤,必有邻”,意为“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与其相伴”。以“大道不孤”为 [详细...]
    1. 像“匏瓜”还是“天鸡”? ​这件酒器暗含星象
    2. 春秋瓠壶 春节档热映的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商周交替时期武王伐纣事件为背景,引起很多人对商周时期历史的关注与兴趣。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此时青铜冶炼铸造技术有了巨大发展,品种丰富,器型多样,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具除了用来盛物,也作礼器使用,其数量、形制可以表示身份地位的高度,是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和见证。 山东博物馆收藏了许多青铜器,其中有一件春秋时期的瓠壶,以其独特造型和深厚文化内涵吸引着众人的目光。这件瓠壶高31厘米、口径8.8厘米、足径9.6厘米,斜颈,鼓腹,腹侧置龙形鋬 [详细...]
    1. 元宵节也是情人节,看西周文物怎么表情达意
    2. 正月十五元宵节,其实与七夕情人节、三月三上巳节一样,都可看作中国传统的情人节。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是珍贵的情感,但随着岁月流转,那些或缠绵缱绻、或张扬炽烈、或如胶似漆、或生离死别的爱恋与深情,都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穿越光阴留存下来的文物,却作为爱的见证,无声述说着曾经的情意绵绵。 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使“礼”的规范在国家的行政、司法、军事、宗教、教育乃至伦理道德、家庭生活等方面均有体现。它以血缘宗法为核心来区别等级,在礼制的严格规定下,不同等级、地位的贵族,在祭祀、礼聘、宴享等礼仪场合,使用不同数量和品类的青铜器,即所谓的“藏礼于器”。 河南 [详细...]
    1. “新年画”助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2.   年画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老百姓对新年的美好愿景与祈愿。随着“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华民族春节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区域接纳并设为法定假日,春节是“中国年”,也是“世界年”。1月23日至2月12日,2025年“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美术创作展示活动在浙江湖州举办,通过创作展示一批优秀的年画作品,既丰富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为2025乙巳蛇年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   在位于湖州市吴兴区小西街的展厅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幅描绘人们四季劳作场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13(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