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博物馆里有“吉”市
    2. 中国国家博物馆“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现场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近年来,博物馆里过大年已经成为许多人春节期间的选择。今年春节文博热继续升温,新春展览丰富多彩。据初步统计,2025年春节期间初一到初七,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264.87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数较去年增长12.84%。 1月29日(正月初一),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推出的“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人气爆棚。彩绘十二生肖陶俑、妇好鸮尊以及充满新春氛围感的桃花洞釉灯笼瓶都是吸引人们驻足拍照的明星文物,百花图卷与形态各异的玉蝴蝶装置性展示、交互式投影,营造出浓厚的节 [详细...]
    1. 艺彩缤纷迎新春
    2.    【好展推荐】    春节假期刚刚过去,浓浓的年味中,各地妙趣横生、丰富多彩的年节活动让人们度过了欢乐喜庆的时光。琳琅满目的艺术展览和非遗活动,则以另一种形式为观众奉上文化盛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美术馆、博物馆中过个“文化年”。本次,我们整理了近期的优秀展览内容,与大家一起奔赴一场展馆里的艺术之约。 多彩年节灵蛇迎春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传达着亲情、祝福等美好意义,2025年是我国“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第一 [详细...]
    1. 百福聚蛇年 光影话长安
    2.    【传统文化设计力量】   又是一年元宵节。赏花灯、吃汤圆、放烟花……除这些外,你还知道哪些流传至今的有趣习俗?在乙巳蛇年,元宵文化又能与生肖元素碰撞出怎样的色彩?来自西安美术学院的师生巧妙融合多种元素,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力求在现代语境下,向我们展现传统节日文化的迷人魅力。   长卷插画作品《长安花灯——蛇年》以皮影艺术的形式,精心打造一场重现唐代长安城灯会盛景的视觉盛宴,致力于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雁塔、钟楼等诸多陕西本地的标志性建筑,它们有着宏伟的外观与精致的细节,不 [详细...]
    1. 海螺灯具设计:光影抚清波
    2.    【享设计·悦生活】   在当代设计语境中,灯具已不再仅仅是照明工具,更是营造空间氛围、美化家居环境的重要装饰品。取材于自然的设计理念,拓宽了灯具设计艺术的边界。自然造物的精妙结构与现代设计美学相互融合,不仅赋予了灯具独特的美感,更让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魅力。   由设计师范昱推出的“海螺灯具系列”,以天然海螺为主要设计元素。其最大的亮点在于灵活运用各类海螺的材质特性与结构特征,使其与木材及电路元件巧妙结合,为现代灯具设计提供了有益启示。   该系列作品的设计灵感来自设计师偶然获得的一只巨大岩螺。在 [详细...]
    1. 艺语箴言 | 棋迷(中国画)卢沉
    2. 棋迷(中国画)卢沉    【艺语箴言】    创作时,一方面要认真构思、精心设计,所谓“意匠惨淡经营中”,以便落笔时胸有成竹,这是成败的关键;另一方面,要随机应变,学会顺水推舟。因为,尽管想得很周密,画起来还可能出现意外效果。好的偶然效果能增加画面的生动性、趣味性,这时就要灵活处理,尽量保留。——卢沉   作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画家,卢沉对于自己的艺术创作有着非常清晰的方向与方式。他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进行的“水墨构成”探索,反映出其创作的先锋性与国际视野。 [详细...]
    1. 灵蛇蟠曲生万象——春秋战国时期“蟠虺纹”之美
    2.    蟠虺(huǐ)纹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和玉器上常见的一种装饰纹样。“虺”在古代一般指首尾有口的小蛇,《国语》中便有“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的记述,三国时期史学家韦昭注“虺,小蛇”。而“蟠”则是对“虺”的形容,即屈曲、盘绕、交叠之意。简单来说,蟠虺纹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小蛇相互蟠绕,构成单元且重复出现的纹样。作为青铜时代“更新期”的流行样式,蟠虺纹以其简洁的造型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春秋战国时期纹样的独特美感。 简约的样式美   先秦时期,蛇作为龙这一幻想灵兽的原型,多被认为是祥瑞的化身。同样是蟠曲的形式,相较以龙为原型的蟠螭,与 [详细...]
    1. 出规入矩 融会贯通——王个簃书周散氏盘八言联赏析
    2. 王个簃 书周散氏盘八言联 148×26cm×2 释文:我师我旅用执正义;唯工唯农实新鸿图。 题识:集散氏盘“我师我旅用执正义;唯工唯农实新鸿图”十六字为联,参石鼓文笔法成之。一九六零年十二月下旬,个簃王启之于上海西郊。 据《江苏七中旬刊》(1924年6月15日第一版,南通市图书馆古籍部藏)中发表的王个簃诗作可推断:约在1924年下半年,王个簃毅然辞去南通省立第七中学教师之职,奔赴上海,投一代宗师吴昌硕门下,拜师学艺。当时,王个簃借住堂兄王调之处,每周则携作品至恩师寓所请教。因生计维艰,时任斯盛 [详细...]
    1. 失踪百年的列宾杰作《斯塔索夫肖像》背后的故事
    2. 《斯塔索夫肖像》是列宾于1901年创作的素描杰作,可是百余年来离奇失踪。俄罗斯相关艺术机构苦苦寻觅近百年的作品2024年六月初突然出现在法国的一场现代主义艺术拍卖会的目录上,引起全山石先生的关注。 全山石凭借自己的专业眼光,从微信上发过来的作品照片,认定这是一幅好素描。可是,令他疑惑的是,一个现代艺术品拍卖会上怎么会有一张来自俄国的素描。他再仔细地研究了这幅画,凭着阅历和经验,知道在画布上画素描是非常困难的,画成深入细致的肖像更难。因为若有笔误很难修改,容易画腻,需要高超的素描修养。据他所知,俄国只有列宾、谢洛夫这两位巡回画派的巨匠,常用木炭在画布上画出过精彩的 [详细...]
    1. 对笔前之象意义的再认识
    2. 美术作品作为视觉造型,关注点始终聚焦在作品的形象。虽然有前卫艺术家说过“作品可以非视觉性”存在,但大多数人并不认同,或者以为是另外一些艺术形态的产物。中国古代艺术理论提倡作品应该“形神兼备”,仅仅有形而缺乏神韵的作品不能称之为好的作品。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既然形象问题对于美术作品如此重要,创作者就必须寻找形象的来源。通常大家知晓的有以下几点:一是从传统中来,通过大量的临摹、研习前人传留的作品,熟悉所需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及外貌特征,然后加以取舍,改变其中某些因素为己所用,产生不同于前人作品的新形象;二是从写生中去考察、观看自然界中感兴趣而且对自己创作所需研究的内容,比较和寻找与前人艺术语言中不同之处,加以发挥与完善,形成有自己艺术个性的塑造方法与笔墨特点,在同类题材的表现上呈现新的风貌;三是在谙熟对象的基础上,抽取其中 [详细...]
    1. 还会出石虎这样特立独行的人物吗
    2. 石虎(1942—2023)的意义也就是石虎的美术史意义。很多人还不够格聊美术史意义,而石虎的创作实践,从40多年前的《非洲写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开始,就不停地开始美术史意义的登顶。20世纪后半叶到21世纪前半叶,中国美术界有个石虎不容易。 从石虎的经历看——北京工艺美校(1958)、浙江美术学院(1960)、从军(1962)、人民美术出版社(1977)——这几个阶段他还是位以水墨(彩墨)创作为主的画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的创作应该还是在中国画的范畴。当时,石虎的《非洲写生》(1980)如同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1979)、陈丹青的《西藏组画》(1980),标志着已经走出了以意识形态为主题的“激情岁月”绘画,情感、人性、艺术家个性流露已逐渐成为画家的创作表现主体。近年来许宏泉的《黑色的眼睛——再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13(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