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鱼鸟之恋——闫平个展”亮相伦敦
    2.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MDC画廊 MASSIMODECARLO MASSIMODECARLO画廊伦敦空间荣幸宣布于2024年2月呈现中国艺术家闫平的最新个展《鱼鸟之恋》,是艺术家与画廊合作的第二场个展,也是在伦敦空间的首次展出。 闫平对英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喜欢英国艺术家培根、弗洛伊德、大卫·霍克尼;喜欢皇家艺术学院的氛围;喜欢西装皮鞋搭配摩登裤子的经典英伦穿衣风格。她的创作不受文化限制,以独特的浪漫方式描绘现实,探讨时间与人类情感,引发观者的无限共鸣。 展览标题《鱼鸟之恋》源自一首歌的名字,来自中国摇滚歌手崔健,其 [详细...]
    1. 一条珍稀的地下美术长廊——考古学者王建岐眼中的唐墓壁画
    2.   在渭河以北的黄土高原上,章怀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墓,是乾陵的三大陪葬墓。走进幽暗神秘的地下甬道,两侧的一幅幅壁画,犹如一条悠长的地下美术长廊,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   从这些唐代壁画的精美描绘中,可以看到星象、宇宙、四神、瑞兽、阙楼、仪仗队、仕女等,每一幅画面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尽情地展示着生命的美丽与尊严。尤其是一个个壁画人物,他们似乎穿越而来,生动的表情流露出唐人的自信,好似述说着大唐的盛世辉煌。这些壁画,堪称初唐至盛唐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绘画流派杰作,在唐代绘画珍品中也极为罕见。   “唐墓壁画,是生者给死者的礼物,也是死者给后人的信息。”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建岐介绍。出身于文博世家的王建岐,从事壁画研究40余年,是一位全国知名的唐代壁画专家。   如今, [详细...]
    1. 以数字视听新方式展现敦煌的壮丽风景
    2.    【网聚世界中国风情】   随着“数字藏经洞”等项目的上线,人们可以一键“穿越”千年,沉浸式体验敦煌文化魅力,“数字敦煌”为文物保护和文明共享作出重要贡献。同时,数字化存储和处理,让敦煌莫高窟成为各类文艺创作的“数据库”,不少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动漫将敦煌作为表现内容或创作元素。可以看到,媒介和技术驱动下的文艺创作,正在以更多网络视听新方式解锁古老的敦煌艺术,展现敦煌的壮丽风景。    1.每个人对敦煌的理解不同,但都认可敦煌艺术之美,大美敦煌在网络文艺中登场了   网络剧《长月烬明》的宣传海报“十二神整 [详细...]
    1. 让城市艺术综合体提升消费体验
    2. 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美术馆馆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杨晓刚 在体验消费升级、场景审美进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文化场馆存在服务内容单一、活动缺乏创意、文化产品不够精致等缺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群众文化服务和文旅消费的新需求,亟待转型升级、提高服务品质。因此,无论是大型公共文化服务场馆还是商业性的艺术综合体、艺术园区、文创街区等,都可以通过服务项目的整合提升,重塑艺术、空间和人的关系,打造城市艺术综合体,提升服务效能,释放文旅消费潜力。 比如,现在的山东美术馆不是单一的展览展示空间,观众可以在两间装修风格各具特色的咖啡馆中聚会,在3家艺术品商店把艺术“带回家”。 如何打造城市艺术综合体? 首先,要强化系统观念。 [详细...]
    1. 多彩贵州·第十六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英国巡展开幕
    2. 当地时间2月27日,“多彩贵州·第十六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英国巡展在伦敦开幕。巡展将持续至3月27日,大展通过一幅幅或壮丽雄伟,或诗情画意的贵州桥梁摄影作品,展示贵州在交通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成就和风采。 此次展览由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国新闻社、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交通运输厅联合主办的展览。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欣赏贵州的美景,感受贵州的文化,促进贵州与世界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本次大展着重选取表现贵州当代桥梁建设成就、桥梁建设者风采、桥与人关系的作品,同时选取体现贵州历史文化的古桥和表现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天生桥摄影作品,从桥梁角度展现贵州优美的自然风景、独特的多彩文化和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此次英国巡展伦敦站以“跨越· [详细...]
    1.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推出多个全新展览 包括圆明园特展
    2.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博物馆)29日宣布,今年将推出多个全新展览,包括大型特别展览“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圆明园——清代皇家园居文化”,将展出逾190件与圆明园相关的重要文物。 博物馆当日公布2024年的全新展览阵容,这些展览主题丰富多样,策展角度创新,展品精彩纷呈。当中,今年首个大型特别展览为“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圆明园——清代皇家园居文化”,展览将于3月20日至8月12日开放予公众参观。 该展览将展出逾190件与圆明园相关的重要文物,涵盖书画、器物、烫样(建筑模型)等,重现这座清代皇家园林昔日的辉煌。展览将介绍园林布局的象征涵义、时令节庆的丰富活动,以及皇室成员的园居故事和艺文雅趣,也将全面呈现圆明园的面貌,让观众对中国园林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今年9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 [详细...]
    1. 北京画院新展再现“兰亭论辩”
    2. 高二适先生书法诸体兼备,尤精章草,有“当代草圣”之誉。2月29日,“回望‘兰亭论辩’——高二适与新中国江苏书学文脉研究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出了高二适和众多江苏书法家的作品。 高二适(1903-1977)是二十世纪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1965年,就“兰亭序”的真伪,高二适本着“论学为重,得失为轻”,与郭沫若展开学术争鸣。毛泽东主席致信郭沫若“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赞成高二适一文公之于世,使得“兰亭论辩”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高二适不随人俯仰的学术精神和高贵品格,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赞誉。 此次展览共展出高二适书法精品和“ [详细...]
    1. 手稿、文献与生活,记录“绘画中的光晕故事”
    2. 假日(色彩稿) 徐明华   近日,由江苏省美术馆主办,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油画雕塑院和《画刊》杂志支持的“手稿·文献·生活——绘画中的光晕故事”展览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聚焦绘画作品诞生的过程,展出了江苏5位代表性油画家张华清、徐明华、方冰山、沈行工和陈坚的各类丰富手稿、文献、档案,试图带领观众通过逆向观察回到创作的原点,厘清绘画实践中的知识来源和行动逻辑,洞悉画家们如何从差异化的工作方法、生活日常中诞生出各自的图像经验。   展览的学术梳理重点从创作成果与个人成就转至“画家的日常”。展品的选择亦反其道行之,并未陈列大 [详细...]
    1. 以“中国式风景”答时代之问
    2.   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星空中,林风眠与吴冠中是两个闪耀的名字。当百年前的中国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时,“中国绘画向何处去”就成为当时心系民族命运的艺术家们的时代课题,一大批20世纪艺术家不懈求索,以躬身实践作出了时代回应。林风眠与吴冠中就是其中代表,二人的艺术道路始于东方,融合西方,影响世界,创造了东西方文明互鉴在美术领域的代表性成就,也成为海派文化精神的真正体现。   1月27日至5月5日,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联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市美协共同主办的“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在 [详细...]
    1. 他创造了甜美的“珠玉世界”——画家刘永增的葡萄画作
    2.   一年前,大家都喜欢的画家“葡萄刘”——刘永增去世了,为我们留下了大批精美的葡萄画作。之所以被人们称为“葡萄刘”,是因为刘永增于上世纪90年代访问日本、韩国之后,基本放弃了山水花鸟,一心专攻葡萄绘画,形成了属于自己、富有创意的葡萄画风格。我们初称之“葡萄刘”,有敬意也有几分嬉戏,刘永增先生曾经一再表示拒绝。时间长了,他名声更大,当面呼之“葡萄刘”全是敬重,他也便习惯了。   至于如何评价刘永增的葡萄画作,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的邓福星为《刘永增画集》写了序言,其中这样写道:“刘永增是位画葡萄的高手。他笔下的葡萄不论一枝一串,还是庞然满架,都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透着清新的生机,具有田园诗的味道。”老文艺家张诚在其第二本画集《刘永增画葡萄》序言中又说:“在他的笔下,果实累累,写实逼真,浑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327(s)   5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