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行走的色彩诗篇——袁文彬的风景油画
    2. 太行山居图(油画) 80×300厘米 2021年 袁文彬 近日,“伏脉千里——袁文彬风景作品展”在北京798艺术区的艺冠空间开幕。展览呈现了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家袁文彬的26幅油画精品,记录了他行走于祖国各地的所见所感,以及日常的瞬间和念念不忘的风景。方寸之间的记录,真挚而隽永。展出的作品题材丰富,画中可以看到清晨的朝霞、午后的阳光、傍晚的余晖等不同时段的光影变化,以及山川、河流、树木等自然景观的色彩差异。这些色彩的运用让作品更加生动逼真,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在这些作品中,袁文彬的油画艺术融合了西方油画媒介与中国传统写意精神,笔触率性洒脱又不失 [详细...]
    1. 笔底春风 墨生万彩——纪念汤文选百年诞辰
    2. 婆媳上冬学 (国画) 115×67厘米 1954年 汤文选 中国美术馆藏 2025年适逢当代著名国画家汤文选诞辰百年,中国美术馆近期推出“典藏活化”系列展:“笔底春风——汤文选画展”,呈现了中国美术馆收藏的9幅汤文选经典画作,以飨观众。 汤文选(1925-2009),湖北孝感人,被艺术界誉为“20世纪最后的写意国画巨匠”。他天资聪颖,自幼热爱绘画,时常临摹家藏古画,表现出极高悟性和天赋。1947年,22岁的汤文选入学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现湖北美术学院),师从张肇铬、张振铎、王霞宙,主修写意花鸟。1951年,他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西洋油画,学习 [详细...]
    1. “不肯作神仙”——以齐白石艺术架起连接心灵的桥梁
    2. 近日,由北京画院、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不肯作神仙——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在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拉开帷幕。 展览标题取自齐白石篆刻的一枚印章——“年高身健不肯作神仙”。齐白石高寿近百岁,一生堪称传奇。他从湖南湘潭的田埂走出,先后做过走街串巷的木匠、主顾家里的描容师傅、琉璃厂的刻印画师,直到“衰年变法”艺术大成,终于扬名海外。在百年岁月中,齐白石秉持着赤诚的生命状态,他立志画“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自然万物,宏如壮丽山河、微若花木鱼虫,都在他笔端唱诵如歌。无怪乎他说“不肯作神仙”——人间瑰景,不羡神仙。 借此印文,展览将深入呈现齐白石的水墨艺术。这不仅是历史上首次系统性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呈现齐白石的艺术作品,也为全球观众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领略中国水墨艺术如何不断 [详细...]
    1. 国际上的那些双年展
    2. 双年展,是当今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一种大型艺术展览形式,具有制度化、当代性、前沿性、国际化等特点,对其根源的追溯及经验的借鉴对于我国当下双年展的实施及未来发展都颇为有益。 1895年,首届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在威尼斯绿园城堡举行。这个最初为庆祝意大利国王和王后银婚的提议,却出人意料地成就了一种崭新的展览模式。这件盛事因设定每两年举办一次而得名“双年展”,因举办地点固守威尼斯,从而开启了“城市+双年展”为名的国际艺术品牌之路。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著名的双年展,被誉为“双年展之母”。 双年展本意为每隔一年举办一次的国际艺术展览制度,但也会出现三年或五年举办一次的情况。它通常以一个确定的学术主题在全球征选作品,汇集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地艺术领域最具前沿性的当代艺术成果,成为国际艺术交流的平台和引领世界艺术的风向 [详细...]
    1. ​以“容·智慧”回应未来城市建筑转型
    2. 展览现场 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团队供图 第十九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 以“容·智慧”回应未来城市建筑转型 近日,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展览在威尼斯军械库及处女花园开幕。本届中国馆展览以“容·智慧”为主题,由在国际建筑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策划,12位(组)建筑师通过展出以良渚文明、敦煌石窟、北京中轴线、立交城市、更新城市、未来城市为主题的10件(套)展品,探讨在工业文明向智能时代转型的今天,中国建筑师如何从中华 [详细...]
    1. 传·真:平凡中映照出时代的深意
    2. 暖(国画) 240×210厘米 2024年 李传真 作为中国当代现实主义人物画领域的重要代表,艺术家李传真的首次大型个展“传·真:为劳动者立传——李传真作品展”近日亮相中国美术馆,这是一次对其二十年来聚焦“劳动者”主题艺术探索的全面梳理与深度呈现。44件绘画作品及多部珍贵影像资料,围绕“老一代农民工”“新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以及“新生代产业工人”这三大群体构建起清晰的叙事主线,引领观众深入探索劳动者的多重世界与时代印迹。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展览致辞中这样评价道:“李传真以其真挚的情感与感悟去表现‘人’,她的作品中既蕴含着源于生活的真情之 [详细...]
    1. 周石峰: 兴会烟霞 放怀丘壑
    2. 烟锁晴光(国画) 205×210厘米 2020年 周石峰 艺术史也是风格史。大凡有成就的艺术家,终其一生都在审美表现和艺术语言方面开疆拓土,以独特的视觉语言构建自己鲜明的美学体系。对钟情于中国画又不甘心一味重复古人的画家周石峰而言,其绘画风格的形成与成熟,在于他始终站在荆楚文化的历史脉络中,在本土语言与当代性之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作路径。 周石峰认为,大凡处在创作前沿的山水画家,都在沿袭和创变方面极为敏感,他们不仅有一流的技巧,同时也深入研究传统,学习前人优秀的笔墨经验,更是在理论上、精神上高瞻远瞩,全局把握山水画发展的文脉精神,从而能更好 [详细...]
    1. 陈履生:灯火传薪照后学
    2. 5月29日,知名艺术评论家、美术史学者、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在北京医院因病去世。陈履生的艺术生涯,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现当代文化发展史。他让沉寂的文物讲述故事,让冷僻的史论焕发温度,更让艺术之美滋养大众。他以美术史家、画家、博物馆建设者等多重身份,在60余载光阴中构筑起一座贯通古今的精神灯塔。 1956年6月,陈履生出生于江苏省扬中市。1978年,陈履生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师从刘海粟等大家,两获“刘海粟奖学金”,自此开启他美术史论研究的征途。1982年,陈履生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攻读研究生课程,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美术史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美术史论家温 [详细...]
    1. 节日与节气中的华彩
    2. 6月14日是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美术馆近期推出“典藏活化”系列展:献给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岁时华彩——民间美术里的节日与节气”。此次展览精选中国美术馆藏的近80件(套)非遗珍品,汇聚剪纸、年画、彩塑、风筝、农民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呈现中华传统节日与节气的文化魅力。 民间美术作为农耕文明的鲜活见证,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时序的敬畏与诗意想象。从春节年画中祈福纳祥的愿景,到端午五毒图里趋吉避害的智慧;从七夕牛郎织女的浪漫演绎,到重阳菊花寄寓的尊老情结……这些作品不仅是民俗生活的艺术凝练,更是一代代民众精神世界的璀璨投影。 [详细...]
    1. AI时代,如何构建良好的美术生态?
    2. 由AI绘制的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权?作品未经允许被他人借助AI修改后销售,这种行为如何认定?近日,在北京市通州区检察院举办的“检·艺知产服务站”启动活动上,检察官对一起人工智能生成物侵犯著作权案的案情进行详细讲解。在这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未经许可从网络平台下载他人美术作品图片,采用科技手段生成与原作实质性相同的图片,并制成拼图通过网络平台对外销售,且涉案金额达到入罪标准。目前,通州区检察院以该犯罪嫌疑人涉嫌侵犯著作权罪向法院提起公诉。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特别是AI技术的出现,美术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AI滥用、美术作品被侵权等现象。如何应对美术行业面临的这些难题?日前,“坚守艺术原创,共筑美术新生态”研讨会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召开。研讨会上,法律专家与美术家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以期推动行业自律与规范建设,呵护美术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19(s)   0 queries cached